微信分享图

寻找自我的历程

2015-05-31 02:02:18 彭锋

吴松《瓶子·2012-001》,2012,布面油画,127X127cm

  画如其人。初看起来,这句话非常笼统。但是,在深谙此道的人的眼里,这句话又非常精确。艺术风格与人的个性密切相关。在终极意义上,艺术之间的竞争,就是艺术家人格之间的竞争。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里的道理,大多数艺术家也不明白这里的道理。原因在于大多数艺术家都迷失在艺术的汪洋大海,他们还没有找到自我,或者说还没有将自我投射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任何成功表现自我的艺术家,可以说都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但每个达到最高境界的艺术家,他们的风格却全然不同。这种艺术家都孤独地立在艺术的高峰,而不是群集在艺术的高原。虽然这些高峰形状各异、高低不同,但就它们都是顶峰来说,它们就都实现了自我,达成了功德圆满。就境界的完满度来说,它们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成熟的艺术家风格各异,境界相同。正因为有众多同样的不一样的艺术家,艺术界才显得如此争奇斗艳。

  找到自我,是艺术家实现自我的第一部。但是,不是所有艺术家从一开始就能找到自我。相反,任何艺术家在开始的时候都必须经历自我的迷失。借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艺术家必须将自我异化到他人之中,才能认识自我,最终赎回自我。艺术家的自我异化或者自我放逐,体现在学习阶段。许多优秀的学生最终都没有能够成为艺术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将自我交付给他人之后而无力赎回,他们沉湎在自我的影子或镜像之中。因此,要成为艺术家就必须摆脱他人的束缚,回归自我的本体。这其中可能有痛苦的挣扎,有对天命的认同和屈服。但不是所有认清自我的人都能成功地表达自我,只有成功表达自我的人才能自成一家,拥有自己的峰顶。

  尽管每个艺术家成功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总体说来都必须经历这些环节。可能在某些艺术家那里这些环节显得明显,在另一些艺术家那里这些环有些隐晦。在香港艺术家吴松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艺术家清晰的成长轨迹:从自我异化到自我挣扎,再到自我发现,最后到自我实现和自我丰富。

吴松《极品·006》2005-07,布面油彩,128X98cm

  自我异化

  吴松90年代初就学于广州美院版画系。经过八五新潮的喧嚣之后,90年代中国艺术界显得相对冷静。表面上来看,现实主义之风大有回潮之势,成为体制内艺术家的共同追求;但潜在的事实是不少艺术家开始回避现实,走向超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某些体制外艺术家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吴松在广州美院受到严格的现实主义教育,但他并没有选择走体制内艺术家的道路,而是将目光瞄准了欧洲现代艺术,尤其是那些具有超现实性和精神气质的艺术。92年完成的两幅石版画《空旷的月夜》和《空旷的月夜二》,对人物的形体做了几何化处理,同时强调了画面结构的单纯性,黑白的处理比印象派的色彩更有精神气质。93年创作的油画《房子》和94年创作的油画《小街》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特征和某些表现主义成分。总之,在广州美院学习期间,吴松在西方美术史的丛林中穿梭,力图从现代主义大师那里获得自我的镜像。

吴松《国酒-茅台》,2009,布面油彩,180x160cm

  自我挣扎

  广州美院毕业之后,吴松移居香港。陌生的环境和艺术上的自我迷失,让吴松非常挣扎。他常在酒吧里打发时光,同时观察各色人等。也许是酒精的作用,让吴松有了击碎大师镜像的勇气。吴松这个阶段创作的油画作品,超现实主义特征减弱,表现主义特征增强。借用尼采的术语来说,吴松从日神的梦走向了酒神的醉。96年创作的《酒吧女人》、97年创作的《温馨一刻》、98年创作的《夜吧》和《夜吧二》,明显纪录了吴松挣扎的心理状态。尽管吴松描绘的是酒吧女郎,但是她们体现的是吴松自己的心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内心的尊重,让吴松从西方现代主义大师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在梦幻中迷失的自我,在镜像中呈现的自我伪装,在沉醉的挣扎中遭到了抛弃。吴松让自己的自我在居无定所的状态下浪迹。

  自我发现

  2000年之后,吴松专注于酒瓶。先是画了一批放置在桌面上的酒瓶,不由得让人想起晏殊的词句:“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酒阑人散之后,自我在孤独中被凸显出来。那些独立的酒瓶,正是吴松真实的自我。随着对自我认识的深入,吴松逐渐弱化桌面和酒吧的环境,突出酒瓶的孤独感。03年创作的《瓶子》中,还有明显的桌子和场景,到了05年创作的《瓶子》中,桌子和场景被虚化,几乎要从画面中退出。瓶子作为自我的象征,这一创作意念变得更加明显。吴松绕道酒吧女郎,最终从瓶子中发现了自我。被倒空了的酒瓶,装上了吴松的自我,重现显得充实起来。

吴松《富貴花》,2013,布面油画,150X210cm

  自我实现

  2008年之后,吴松的酒瓶已经不再是酒吧里的酒瓶,而是他的自我写照。2009年创作的《国酒——五粮液》,表面上画的是五粮液酒瓶,实际上画的是吴松的自画像。吴松终于找到了最自如的作画方式,成功地将全部自我融注到画面之中。他的绘画语言变得更加轻松自如,不再可以追求某种风格,只求忠于自己内心感受。这种自我实现的喜悦,也体现在他的画面上。比如,2010年创作的《狂欢》就体现了画家的自由和愉快。吴松不再执着于形象刻画,而是信手涂画,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地。

  自我丰富

  在实现自我的狂欢之后,吴松开始致力于自我丰富,期待他所屹立的顶峰能够更加高耸。在延续在酒瓶中实现自我的同时,他一方面进入纯抽象的探索,另一方面致力于题材的拓展。2013年,吴松开始创作花卉系列,这不仅是题材的拓展,而且是自我的壮大。与团紧的酒瓶不同,花卉是开放的。借助花卉的开放性,吴松从酒瓶的封闭之中走了出来。如果说酒瓶代表吴松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花卉就代表吴松的自我开放和自我扩展。吴松让自我在高处绽放,而不是像苏轼说的那样在“高处不胜寒”之中收缩,这当然需要极大的勇气和热情。在吴松作品的孤独自我中,我们看到了燃烧的热情。正是这种热情的驱动,让吴松的艺术能够由一个境界进入另一个境界。

(本文由艺术家提供,发表于《艺术当代》2015年4月刊 作者为策展人、批评家彭锋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