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申凡:新的抽象语言由“标点”开始

2015-05-31 08:35:38 彭菲

  艺术家申凡

  本月初,艺术家申凡个展《标点-第一回》在上海香格纳画廊主空间开幕,展出新作《标点》系列。在这组作品中,申凡抽离于以往的黑、白、灰等色彩,选择了明快的绿、黄、紫。在其擅长的宽边线条下,一些油印的文字若隐若现——艺术家用其绘画语言遮蔽现有文字,仅保留中英文用以结语断句的标点,似乎在颠覆观众的阅读习惯。申凡的用意在一组装置中更为明显:他用黑色陶瓷制成中、英文的“逗号”颗粒,并将其放置在一只只玻璃瓶中。

  自上世纪80年代,申凡终止写实作品,跻身于抽象绘画。80年代末,他开始用拓印法进行纸本油画,经反复拓印的作品上,形成一道道交错相生的线条,远观成一片浓密的黑色。90年代后期,他将类似传统剪纸式的纹饰作为新的语言单位,作品消除了紧张与焦灼感,红、白、蓝、绿出现在它的作品中。2003年,申凡受中国古典版画影响,开创《山水》系列,该系列将其语言延伸至装置与影像,《纪念黄宾虹》、《山水》装置等应运而生。

  近几年,伴随申凡的几场个展,其装置作品逐渐被大众熟知,他似乎有意卸下抽象绘画的标签符号。“去年已经有一个展览吗?那不好,那太频繁。”申凡感叹,“当然,有新作品就做吧。”

  于是,申凡的新展在宣告:他的抽象语言在延续,由“标点”重新开始。

  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香格纳画廊

  雅昌艺术网:在您最新作品中,您用宽边线条将文字覆盖,仅保留标点?为什么采取这种颠覆观众阅读方式的手法?

  申凡:我对文字一直挺有兴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还未投身绘画创作前做过纂刻,当时身边备着一本字典,要认得小篆。前几年我也做过文字方面的作品,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2010),我甚至用过盲文来做作品,它们至今没有展出过。

  2008年,有一次我在英国做一个讲座,我在当地采访100个人,包括波兰移民、醉汉、吸毒者、当时一对夫妻帮我做翻译。在访问中,我感受到语言的差异,但也体会到某种共性。比如语言是否会影响观众对作品的理解。

  真正想要以文字为主题创作,是从去年开始。我开始思索中英文的不同之处,中文不是符号语言,它更复杂,影响力更大。一个德国人学一年英语,可能就能自由交流,但掌握几十年中文的中国人,都不一定真正了解我们的母语。因此,《标点-第一回》延续了我对抽象语言的新课题:它覆盖了含义深远的中文字,保留中英文作为断句依据的标点,之后会有进一步的探索。

  标点-1963(英文版)(2015)装置 玻璃瓶,陶瓷 图片来自香格纳画廊

  雅昌艺术网:去年在北京个展时,我们看到您1998年的一批陶瓷作品,这是您第一次尝试陶瓷材质吗?

  申凡:当时在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欧洲陶艺中心”有驻地计划。但我个人不喜欢“计划”,到了荷兰还不知道要做什么,就在当地到处转悠,后来发现了个很专业的美术用品商店,里面售卖一批塑料模具,主要给家庭主妇教孩子做石膏模型的。我选了几种模具和镜框,工作室的人帮我上釉,最终先做了那组黑白花阵。

  以花为主题只是为了契合荷兰花都的形象,不过当地人看完评价说我在消费阴阳的概念,我和他们说,我只是看到牛身上的黑白的,没有选其他的颜色而已。所以人的思维总是有程式化的东西。

  作品《天空》(1998-2000)图片来自香格纳画廊

  雅昌艺术网:同样在1998年,您开始拍摄天空,并在2000年创作了首个灯箱作品《天空》,做那件作品的初衷是?

  申凡:最初是因为在荷兰驻地,在制作陶瓷装置的过程中,工作室的人在帮我烧,我就到处逛,拍了一些天空的照片。之后去了比利时、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家时,延续着天空照片的拍摄。两年后,我创作了一件九宫格的灯箱作品,创作本意是我们少年时期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一样的天,一样的地,为什么他行你不行?”这是以前领导或者长者常常用来教育后辈的一句话,其实这是有问题的。从天空角度来说,它是辩证的,每个国家的天空景色都不同,但他们的确是同一片天空。

  雅昌艺术网:您是国内第一批探索抽象语言的艺术家,为什么从抽象绘画转向雕塑和装置?另外,抽象语言是如何移植或延伸到装置中的?

  申凡:我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不画写实的作品了。当时想要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风格,尝试了很多。在创作纸本油画之前,也用很多其他的方式,马克笔、玻璃卡纸、还用手直接作画,让身体进入作品。80年代末,我开始用拓印法,经反复拓印后,原先的痕迹已像背景一样,新的线条变得越来越密集,到最后成“一团黑”,那一阶段的课题算是结束了,持续了好几年。当时我的工具是劈墙刀,还要养颜料,让它吸油结皮,这么做是因为想要让线条脱离自己的控制,让它更自由。从绘画转向雕塑和装置,一个明显的转向,是从《纪念黄宾虹》开始。

  《纪念黄宾虹》(2006)图片来自香格纳画廊

  雅昌艺术网:《纪念黄宾虹》最早展于2006年的上海双年展,最初为何提交这个方案?

  申凡:从2003年开始,我开始看中国以前的版画,开始创作《山水》系列。黄宾虹是我喜欢的,我去年在杭州看了他的展览后还是很感动,觉得其他人和他相比,都是装饰画了。在《纪念黄宾虹》之前,一位朋友曾带我去了一家霓虹灯厂,当时我就觉得拿它做作品不错,但这类作品可能需要邀请。之后,在提交方案给上双之后,找的就是那家工厂。据说方增先先生曾经听过黄宾虹上的一堂课,她说黄宾虹画画,就是东一笔,西一笔的。《纪念黄宾虹》中,我也是如此,10秒钟一根线,并不想让人一看就是一件山水作品。观众不看到最后,无法知道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这件作品让我想起小时候,我们玩香烟盒子,在上面画水浒人物,再用刀把它刻出来,之后在白墙和油灯之间照着,油灯的火苗会动,纸影会动。这可能是最早的影像作品了。

  雅昌艺术网:近两年,您在国内的个展开始多起来,目前还有什么展览计划。

  申凡:提到上个展览,我自己也有点记不清竟然是去年而不是前年了,这有些频繁了。不过对我来说,有作品就展出,没创作就休息,不是一定要有什么计划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