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栏】岳峰:如何看待我国历史上的第四次收藏热潮(下)

2015-06-01 09:36:34 岳峰

  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我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出现了空前活跃,民间收藏活动也出现了十分繁荣的局面。学者认为;这应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收藏高潮。相较于北宋末年、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的前三次收藏高潮来说,第四次收藏高潮当然有其自身的成因。

  【雅昌专栏】岳峰:如何看待我国历史上的第四次收藏热潮(上)

  【雅昌专栏】岳峰:如何看待我国历史上的第四次收藏热潮(中)

  (四)投机与暴富心态促使的畸形发展

  中国收藏市场的膨胀始于2003年,SARS时期的短暂压抑后,股市、房市、收藏,都大踏步的前进了。人们惊异于SARS后的第一个艺术品春拍,2004年5月,嘉德拍场人满为患。往年拍卖会上转来转去都是寥寥熟脸,无非画廊老板和藏友一类,现在大部分是生面孔。以前图录都是免费发放,现在居然卖起钱来了。拍卖行的门槛越来越高,头些年竞拍的进场费5000元,这两年涨到了大拍20万,小拍10万。佣金也涨,2011年开初,保利拍卖行把原本10%的中介费提高到15%。

  钱是一刻钟也不能歇着,拿到手里的东西一天不涨难受,两天不涨开始着急,三天不涨就转着弯地想出手了。“中国艺术品投资回报率在26%左右”,这是收藏圈子里的黄金公式。在房地产和股市日益触到天花板以后,投资文化被认为是未来国家战略的重要一步。在社会热钱以及通胀预期的巨大压力下,2011年的艺术品春季拍卖会成交额再创历史新高。国内几大艺术品拍卖行中,保利迫近62亿元,嘉德超过53亿元,瀚海将近25亿元,匡时超过20亿元。资本如洪水猛兽,冲撞着传统的收藏市场。

  支撑这个繁荣并且在未来必将更加繁荣的市场的,正是已高度成熟的制假(制造赝品)、造势(宣传炒作)、拍假(拍卖赝品)、假鉴(出具虚假鉴定书)、护假(为赝品辩护)的完整链条。圈内的多名从业者、研究者均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目前的文物字画拍卖市场,可以用“乱象丛生”、“无法无天”两个词精确形容。随着艺术品市场行情的不断升温,赝品的困扰已越来越成为了有关人士关注的焦点。赝品的大量出现,无论是对艺术家、收藏者本人还是对文化市场秩序的规范都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当今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合理规范的市场秩序尤为重要。

  20年前的潘家园曾是“捡漏”的天堂,是富人制造厂,在那里批量缔造着收藏界一夜暴富的神话。而今遍野的佛头、沉香、元青花,甚至还有创造拍卖史记录的“鬼谷子下山”,小贩们继续神秘而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国宝流落民间的段子,但资深藏友们早对潘家园绝望,时至流水作坊前赴后继的今天,这些成倍增长的瓶瓶罐罐都无非赝品、赝品、赝品。

  在文物艺术品的高端市场研讨会、拍卖会也充斥着“赝品”。石鲁遗画的造假者甚至请到了杨仁恺等名人题跋签字。杨仁恺号称“国眼”,是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有了大师的题跋即鉴定证书,“石鲁遗作展”、“石鲁遗作研讨会”顺利在北京举行,于是购买者顿时多如过江之鲫。被“故事”、名家鉴定、宣传图册包装的“赝品”已经占据了当今中国主流媒体的大幅版。隽永感人的故事,中国鉴定界、学术界泰山北斗们的题跋和权威的鉴定证书,使得接下来的拍卖过程顺理成章,拍卖纪录不断被“赝品”刷新。

  鉴定家群体也是一大问题,他们掌握了艺术品真伪的话语权。中国惟一的政府鉴定机构是1983年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著名业内人士马未都这样说,“由于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的特殊身份,委员越来越多。文物鉴定委员几乎变成了一种社会荣誉,而不再是纯粹的专家身份。”一些鉴定家的不负责任使得原本应该作为行业基础的鉴定体系,几乎成了整个行业最混乱的环节。按理,在销售环节,鉴定专家是判定真伪的“法官”;在维权环节,鉴定专家的意见是买家挽回损失必不可少的证据。但近年数个丑闻下来,这个队伍,包括最顶级的泰山北斗,几近全军覆没。

  “盛世收藏,乱世黄金”,现在是黄金也疯狂,收藏也疯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有人认为,炒收藏利国利民:一者,炒收藏不比炒绿豆炒大蒜,无碍乎国计民生;二者,即便基于趋利目的,也能顺带让民众关心文化事业。在今天的中国,艺术品领域与金融市场领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为投资者的巨大需求,突然间架起了无数的桥梁。可惜,大多数的桥梁不是通向艺术品世界,这是我们社会发展的这一阶段的悲哀。

  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南宋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的苦心告诫,在今天恐怕是少有人听的。

  华尔街也有句古老的格言,贪婪和恐惧这两种力量推动着市场。CPI裹挟着一切往上涨,求“增值”,这个字眼已成为人心所向。风险低于炒股,而预期回报绝对高于其他投资方式,这是不少热衷于文物收藏的爱好者的共识。这几年人们的经济条件宽裕了,投资文物收藏的人多起来了,市价被一再抬高,相反真品却越来越少,不过文物收藏仍然是最理想的一种投资方式,即使收藏者买的十件里面有九件是假的,那剩下的一件也绝对能赚回本钱。很多民众这样认为。2010年开始,拥有一副强劲、粗陋胃口的资本、热钱,大规模地涌入文物艺术品市场,尤其盯上了历史悠久、规则不完善的中国书画。再次强化了市场“轻真伪、重流通”的趋势。在2011年春拍期间引起争议的拍品,几乎全部顺利成交。

  收藏品的三大价值,是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而过分夸大经济价值的社会取向,一方面淹没了收藏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收藏市场上的恶性炒作,最终受伤害的是收藏界自己。全民搞收藏,当然是文化复兴和经济活跃的好兆头,但是收藏变相为投机就值得警惕了。因其本质上是场蔓延全民的资本恐慌,既吹大了资本泡沫,也加高了文化虚火。不过,我们依然期待,在这场资本狂欢中能沉淀下来一批真正“不第情好寄之,直性命徇之”的收藏家,这才是中国收藏市场的长久财富。

  (五)电视鉴宝节目的错误导向

  2012年5月,“‘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该展从北京卫视《天下收藏》节目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精品,同首都博物馆提供的40余件(套)瓷器真品进行了对比展示。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主任姚政等人在观看展览后称,王刚砸掉的赝品中90%是真品,甚至30%是珍品。此后,当事各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节目组回应坚决,称有强大的专家团队,绝不可能砸错;质疑者信誓旦旦,说砸的是“真家伙”,敢负法律责任。一时间,真假之争、对错之辩甚嚣尘上。这是继河南卫视《华豫之门》节目闹出献宝人“干爹门”之后,电视鉴宝节目又一次成为新闻焦点。

  2012年8月21日,北京市文物局通过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回应:经过北京市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所有被砸文物都是假的。”然而,这一回应非但没有使事件得到平息,一系列关于电视台故意买假文物、编造文物流传故事、找演员扮演“持宝人”等负面新闻迅速爆出,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鉴宝类节目可信度的质疑。而探究这场争论的背后,则直指近年来电视鉴宝、艺术品鉴定的乱象。

  梳理相关的鉴宝类节目可知,无论是已经停播的《鉴宝》,或是处于风口浪尖的《天下收藏》,亦或是各省级卫视的大小制作,它们在节目形态上虽不尽相同,但大多都是以百姓大众化的收藏品为对象,采用演播室现场鉴定的形式,内容有藏品展示欣赏、收藏趣闻轶事、专家鉴定评述以及给出估价等,形式活泼,吸引了很多观众。然而,部分鉴宝节目确实对公众在文物鉴赏方面存在误导和蛊惑性宣传。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信息、演员扮演持宝人等虚构情节会误导民众对文物鉴赏及其市场的认识。这些鉴宝类节目非但没有在大众中起到普及文物鉴赏知识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功效,反而带来哄抬文物价格、误导市场价格的弊害,让不少普通大众萌生发财梦而走上歧途,觉得自己有捡漏的机会——存有这样的侥幸心理就很容易上当受骗。

  在学者吴树看来,目前的鉴宝类节目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定位不清,文化、娱乐、赚钱都想兼顾,结果成了“四不象”;二是过分商业化,价值取向有问题。大部分节目都把自己当做是鉴定公司,看点集中在判定真假、值多少钱,罔顾古玩的自身价值、文化价值,在价值认定上过分强调商品价值。

  分析鉴宝节目为何持续走红,除了“全民收藏”的社会环境外,各方有“利”可图是重要因素。电视节目的生存与收视率挂钩,而收视率不但能带来广告等硬性收入,还可以招揽来试图利用节目影响力而获取利益的各种寻租者,而节目的审核管理漏洞则正好制造了这种寻租空间。于是乎,“伪专家”“伪鉴定”“伪价格”“伪故事”等层出不穷。这也使得“鉴宝”这个本来并非多难的技术活,成了一个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的利益江湖。而这个江湖中,持宝人、鉴宝人、估价人、节目制作人等,都是其中的参与者或主角。

  2012年7月5日,广电总局与国家文物局就进一步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规范和管理连发多道限令,包括: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是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也必须是法律规定允许买卖的文物;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不得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在节目中由演员扮演“持宝人”等。同时,与过去不允许文物专家参与文物鉴定类节目不同,国家文物局此次号召各类文博单位,积极参与此类电视节目制作,为相关文物的遴选、文物价值认知、文物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等方面提供帮助。

  真正的权威专家学者,不仅会让各种招摇撞骗的伪专家失去市场,也会大大提高节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但是,该限令出台后,却并不被业界人士看好,而且实施一个多月以来,也未见鉴宝类节目有何改变。此次限令的很多条款没有可操作性,比如由演员扮演持宝人、编造文物流传故事和杜撰虚假收藏故事等,都不太容易判断。

  收藏讲究收、藏、鉴、赏,现在的电视节目中前三项都有了,唯独“赏”的力度不够,这可能与人们的心态有关,与电视的收视率也有关。任何节目都有一个发展、完善、创新的过程,我一直期待媒体能有一档节目,既能吸引老百姓观看,又能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实物展示给大家,哪怕只是通过一块瓷片或一张纸片,因为那里边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愫。

  鉴宝类节目更应该是传播知识和弘扬文化的节目,节目的“眼”在鉴,鉴的过程就是判别真伪、传播知识和弘扬文化的过程。轻松的节目形态和活泼的节目气氛,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以猎奇、猎趣、过度娱乐去换取收视率,则不可取。

  国内鉴宝类节目几乎都是因应收藏市场而生,与收藏市场有着天然的链接关系,今后应该淡化鉴宝类节目与经济的关系。什么事与钱走得太近都会变味儿。包括对这类节目的考核,不能太强调收视率,不能过多要求鉴宝类节目贡献GDP,这样才能使鉴宝节目不那么唯利,从而纯粹一些、客观一些,少一点猎奇,多一点对知识、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以达到服务收藏市场的目的。

  结论:

  第四次收藏热潮的出现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大气候下形成的第四次收藏热潮畸形与泡沫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收藏市场进入调整期也是正常的。这次调整主要因为经济的影响,但房地产限购、股市震荡等对收藏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因为收藏市场吸引的总体资金量不大,加之国家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收藏市场前景看好。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此番“调整”是收藏市场“健康的自我修正”的过程。收藏投资文化的建构与培育是中国收藏市场成熟与理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不断夯实市场基础、优化市场秩序的重要力量。我们相信,本轮调整的深入进行,定会促动以价值发现与管理为主线的新型收藏投资文化的兴起与认知。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