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托:什么是中国当代建筑的应有之义

2015-06-01 10:20:02 未知

  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是他在地方主义与文脉主义融合尝试上的代表作。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迅速由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国家神奇般地变脸为一个繁荣充盈的国度,其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城市如雨后春笋遍布大地,高楼大厦一夜之间拔地而起,全球前100座最高的建筑中有61座在中国,我们只用了最近二十年的时间几乎完成了欧美两百年的城市化进程,旧貌与新颜就像舞台布景一样迅疾更替,但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随着广州塔、上海中心、天津津门津塔等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以及北京中国尊、中央公园广场为首的城市新地标陆续开工,武汉、沈阳、苏州等二线城市也各自制定超高建筑计划,比高、比怪、比酷成为潮流,“中国各种奇特地标建筑已超过有当代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土豪城市迪拜,中国城市正进入最疯狂的年代。”(人民网报道)与此同时,人口激增、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无序、文化缺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陡然暴露。

  当前中国的建筑设计创作面临两个突出的问题:一个是如何本土化,其中包含中国风格、民族风格等问题,其背景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多样性的诉求;另一个是鼓励个性化,其中包括地域性、地区性等问题,这是艺术创作的永恒话题。现在普遍被诟病的是千城一面、千篇一律,以致大家异口同声地高喊建筑要表现中国风格、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一些国际招标项目更是将其设为方案入围的门限。然而,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或南辕北辙。

  前不久,中国和美国分别有建筑评选,关注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当代建筑文化的差异和取向。前者是中国当代“十大建筑”,中奖者有鸟巢、中国尊、北京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广州塔骏豪·中央公园广场、上海金茂大厦、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台北101大厦等,融合中国元素的地标建筑成为中国建筑的标杆,中国元素和地标成为中选的关键词。前不久获2013年度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的央视大楼此次意外落选,在某种程度上它更真实地暗喻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中崛起、亢奋、扭曲、迷茫的文化现状。

  从“十大”名称的选取到获奖作品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当代主流社会“高大上”的价值取向,并与民间调侃的“土豪金”形成某种呼应,也与当下社会话语中流行的“白富美”、“高富帅”形成了相互映衬。此次上榜建筑被评委们认为代表了中国东方文化的复兴,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将起到示范性的作用,给出了未来中国建筑的新方向,比如“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现代建筑的结合体,真正符合中国当代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国人的自我觉醒和国力富强的标志”(骏豪地产集团董事总裁张辉语)。

  然而,后者评选是2014年洛杉矶年度建筑奖,公布的获奖作品类型有学院、医院、酒店、研究所、学生宿舍等,多为非“重要”项目,获奖理由也很简单,比如爱默生学院使用了先进的传感技术来调节光线和温度,创造力十足;Ion豪华酒店使用创新型材料进行建造,可持续性强,密切了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J.Craig Venter研究所空气清新,环境宜人,使用了太阳能设计;Step Up on Vine项目将好莱坞的一座酒店改建成永久性住房,专门为长期无家可归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住房;南湾家庭医保中心为患者提供了舒适的环境,诊所内通风流畅,外面有公园、庭院,绿化很好;加州州立大学学生休闲中心的建立,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洛杉矶市立学院学生会,扩展了学生们的户外学习空间,而且丰富了日常生活,可以欣赏到门罗街的街景;第七街的西南法学院住宿楼,空间宽敞,通风流畅,室内光线充足,采光很好。项目平常,评语亦极简朴,不事夸张,更不“震撼”,两相比较,中国当下的喜好相形而显“三高”:口味高、调门高、眉眼高。

  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带给了建筑界千年不遇的机遇,为建筑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中外建筑师在这个舞台上同台竞技,为中国的城市面貌涂写了异彩纷呈的颜色,建筑不但由简单解决使用功能的构筑物升华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还被着意打造为展示国家、地区、街区、社区的各种地标,“高大上”或“高怪酷”是对其贴切的表述,新奇不免浮夸,高昂难避乖张,它们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又似乎离我们很远,与我们毫无关联。当今中国建筑并不缺少现代建筑理论,也未完全忘却对传统文化的顾怜,光怪陆离中的中国建筑创作还是身处迷局,若有所失。当下中国建筑之道,还是要回归建筑的本质,以及将建筑放置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去审视和考量。

  建筑的特质在于它能够折射时代的整体价值,为了表达某种美学观念去使用一些传统材料包装建筑的表皮将经不住历史的考验,如寓意为本土或乡土的回归,未免过于概念化,似是而非的观念必然会被历史所纠正。工业社会较之农耕社会的进步,核心价值不在于产品的美观,而在于社会财富和人类智慧创造的成果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全社会共同享有。我们借鉴传统不是或主要不是停留在材料、装饰,甚至布局手法和审美情趣上,而是领会我们的祖先面对自然与社会挑战时所采取的应对之策,这其中既有价值观、思维方式,也有审美方式、艺术表达方式,只有这种整体而深入的审视,才既可避免落入历史循环的窠臼,也不会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势相悖,而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有益因子,创造新的元素。

  什么是中国当代建筑的应有之义?如何回应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又能回归建筑的应有之道?考量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将以人为本从浮泛的概念落实到实在的需求是我们当代建筑的必经之路。建筑在不同的时代、不同时期凸显其不同的棱面和特质,它曾是皇权的象征、宗教的宣示,或者是共和的理想、科技的旗帜,今日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已将建筑转向对人类命运和人性的关注,今天它回归到人本、人性、人文,核心价值从人、场所、环境、社区、社会的真实需求生发出建筑的本真之义和应有之义。今天围绕建筑的本土、多元、生态、绿色、环保、可持续、低碳等等思潮和理念,绝非只是建筑科学、建筑技术、建筑美学的应用,而是建筑核心价值的时代表现,而新形式将是新理念的必然结果。

  回归建筑的应有之道,也是打破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不二法门,大千世界千差万别,人类社会千姿百态,每个人包括建筑师和建筑的使用者相互之间也存在差异,而时空环境更是绝不雷同,建筑师不必去刻意创新,只要释放自然的、真实的感受,顺从内心真实的呼唤和体悟,充分满足和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和民众诉求,其创造出的作品必然异彩纷呈。实际上,是我们被现实中种种显性或隐性的限制约束着,有的是传统思想,有的是权力意志,有的是虚假的噱头,有的是低俗的好恶(类似艺术作品中的媚俗),因此建筑创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打破枷锁,解放思想,但这又不是建筑师个人所能做到的,需要包括业主、官员、评委、媒体与大众在内的良性互动。有什么样的社会趣味,就会有什么样的应景方案,最终还是培育社会合理、健康、负责的品位。公众是城市的最大业主,应赋予公众以主体地位,包括知情权和话语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同时倡导公众的文化自觉,使我们的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无我”走向“有我”。

  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是解决了肚皮温饱问题之后而转向在意颜面,我们现在高调关注建筑的风格、形式、表皮,过于强调中国气派、中国元素、中国风格,而常常忽略建筑的一些根本要求,甚至牺牲了一些功能上的基本要求,这实际上反映了游离建筑要义的倾向,即对人的忽视,包括对当代人的情感、精神和心灵需求的关注和回应。今日人类社会文明更关注建筑及其空间对人的身心提供的更便捷、健康、有效、舒适的空间环境,以及对人的人格、品格、性格、习性的培养和塑造作用,乃至有助于社会运行的有序、高效。人们不再简单地从色彩、样式、体形、风格等古典标准去评判建筑高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只代表了古典时代人们对建筑的看法,“建筑是住人的机器”只反映工业时代对建筑属性的重新解读,而今建筑已是大众生活的舞台和诗意栖居之所,建筑师只有把握住时代赋予建筑的特质,凝聚时代文化的精髓,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

  刘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