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挪威:作为陶瓷媒介的“形制之上”
2015-06-03 16:04:53 徐可
图勒毕昂•卡瓦索伯 排气管 陶瓷 每件高约80厘米 2009-2013
陆斌 大悲咒-3 陶、瓷 直径 6cm 2012
1月23日,“中国与挪威:作为陶瓷媒介的‘形制之上’”展在挪威卑尔根KODE美术馆开幕,中挪十六位艺术家参加了此次展览。“形制之上”,英文标题为Beyond G(l)aze。G(l)aze一语双关,Glaze指陶瓷传统表面—釉,Gaze意为注视。透过这种注视,艺术家也许能够超越我们对于传统陶瓷材料的表层解读,并通过多样的表达方式,让观众看到艺术作品之外更丰富的内涵。展览题目“中国与挪威:作为陶瓷媒介的‘形制之上’”似乎可以涵盖它的三个特征:这是一次交流、并置的当代艺术联展,尽管中国与挪威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所有参展作品限制媒材,都采用陶瓷材料;所谓的“形制之上”,指涉参展作品超越了传统陶瓷艺术作为实用品、工艺门类的形制与样式,将陶瓷还原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种材料,改变或扩展了以往对“陶艺”的审美习惯与方式。这个展览反映出中挪艺术家在传统文化资源实验与转化中的共性与差异,以及作为媒介的陶瓷在当代艺术创作语境中的多种可能性。
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系统中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的问题上,冯博一、海蒂·碧昂(Heidi Bjorgan)、王东和毕昂·弗勒沃戈(Bjorn Inge Follevaag)等四位策展人一致认为:“传统文化资源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和方式之一,当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语境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时,文化传承并不完全通过全盘继承的方式,传统文化资源这其中包含题材与形制会被不断地利用和改造”,也包括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更新,从而形成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力。艺术家的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印证了策展人的观点。挪威女艺术家英格里德·阿斯克兰德(Ingrid Askeland)的巨大啤酒瓶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器物的装饰图案不再是优美风景、吉祥纹饰,而是表现当代生活的普通场景,一些对话内容令人忍俊不禁;刘建华从最初的陶盘中的物质女性表达对消费社会的质疑,逐渐转向对形制极致的探索,单色、极简、重复、组合,此次展出的作品则尝试用陶瓷还原了中国古典的木窗花纹;“拼贴”是黄焕义陶艺创作上最惯用的造型手法,他的作品脱离了传统陶瓷的规整形制,有意识地扭曲、错位,在古代青花瓷片和现代审美中找到契合点,干涩的素胎与润滑透亮的青花瓷片构成对比,形成了自己创作的特色。冯峰的《盛宴》引发热议,以中国人最擅长的“吃”作为契机,将古代陶瓷技艺与后现代创作理念相结合,将人的身体脏器与华丽的餐具相结合,构筑一场荒诞的视觉盛宴,用艺术家自己的话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段古今对话。
(责任编辑:吕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