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科“新艺见”讲座精华回顾:无目的性的创作是最好的状态
2015-06-04 17:16:10 未知
2015年3月19日,“新艺见”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同时邀请导演雎安奇(执导《北京风很大》、《诗人出差了》等影片); ArtNet News中文版主编刘品毓女士,林科的诗人朋友阿明仔一起来和林科聊“shi”。实则,shi是诗的谐音。林科认为讲座即是一类催眠,他预先把讲座的节奏设置成了催眠的过程,而每一个嘉宾开始讲话便是“发功”的过程。林科在整个讲座中注入了强烈的个人创作色彩,并牵引观众进入自己的历程:如何从2012年开始用一些简易的电脑软件去编辑只言片语,如何开始把写笑话诗中的灵感带入创作,如何在生活的思绪中捕捉可以感同身受的区域。无目的性的创作是他认为最好的状态。观众被林科带入情境,游向更大的超越创作内容的分享。
虚拟内存的风,录像装置,01分00秒 循环,2013
“林科在过去两三年之间的创作,很有意思。其实阿科不止有这些东西,他有画画,但是他怎么样将对苹果操作系统的日常使用经验,变成一个作品,我觉得这是艺术家灵感性的一个体现。”——刘品毓
“我觉得在林科的作品里,他有一个很单纯的东西,充满好奇的东西,这种东西又会变得很复杂。林科的作品都是即兴的,即兴只是一个表现方式,但是他有一个特别好的控制。”——雎安奇
“我们经常把现实和虚拟分得特别清楚;但是阿科在这个方面,是一个特别好的连接点,他在真实的里面可以看到虚拟的那部分,而在虚拟的世界里面,又有属于他的特别真实的东西。”——阿明仔
林科谈创作:为什么要在电脑上做作品
作为一位用苹果电脑和软件创作作品的艺术家,林科在讲座中谈到了为什么要做这些“电脑里面的东西”。早在2010年之前,林科做过各种尝试,装置、录像等等。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实体空间可以去做实验,去实现那些关于材料的想法,林科开始在电脑里搭建一个三维的展厅。“这个展厅可以制造其他的任何的可能性,也可以还原到现实空间。” 慢慢的,林科的电脑里面积累起了不少的工作文件夹,这些文件夹变成了他的工作史,也慢慢有了更多可能性。
噗,录像装置,02分21秒,2011
“朋友的回馈和鼓励,对我来说很重要”
林科说,很多东西做出来只是放在电脑里边,很多时候被自己遗忘了。后来某一天打开电脑看到这些“东西”,就拿出来给别人看。“我的朋友会给我回馈和鼓励,这些对于我来说很重要。”
林科在一开始用电脑做作品时,并没有自信。但是在形成工作方法的过程中,他自然而然和别人有了一些合作,在这些合作过程中,林科发现了很多可能性,把它记录下来,慢慢就形成了他的工作方法。2012年,林科制作了一个叫《预览》的项目并在视界艺术中心的一次展览中(巢佳幸和黄乐策划)输出。在这个项目里,林科发现了photoshop的功能可以创作一些作品的可能性。
落日余晖下的文件夹,收藏级打印,15.5x13cm,2010
林科的诗人朋友阿明仔在谈到林科的创作时,认为艺术家在捕捉一种感觉的时候,他其实很清醒地看到自己在捕捉这种感觉。因此,当观众被艺术家带入到某种氛围中去的时候,也获得了跟艺术家一样的感知。
鲁滨逊漂流记, 录像装置,00分56秒,2011
星际旅行 2013,录像装置,06分34秒,2013
林科以“星际旅行”为例描述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先得到某一些概念(即“母题”),比如从“宇宙”这样一个大的概念,慢慢在脑子里形成为“星星之间的连线”。然后艺术家打开浏览器,找到一张星空的图片(他不需要自己去拍摄),然后用选取工具开始去连线,最后得到一个结果。
关于同一个母题,艺术家会进行不同的尝试,比如不同的底图、不同的连线方式、不同的动作和形态、不同的音乐等,从而获得随机的版本。在苹果电脑上,艺术家获得了一个即兴的舞台。
林科的笑话诗
《海》
左边的邻居的孩子叫海聪和海燕,
前面邻居的孩子是海滨和海飞,
后面邻居的孩子叫海丹和海碧还有海梦。
村里还有一个叫大海的。
我老家不是住在海岛上。
谈到这首“笑话诗”时,林科表示,诗里描述的其实都是事实,他老家周围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只是我想起来了,好有趣,他们都叫海。然后我就想,我家是不是住在岛上。” 其实林科的视频作品也是一样的,他在记录他自己看到的现实。林科在电脑上操作,似乎艺术家本人和电脑之间有一种互动,但其实这个互动是假的,这个很假的互动它有一种视觉上的效果。“所以,我就把这样一个机器的现象记录下来。”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