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的商榷 何谓之“大师”
2015-06-05 16:09:01 陈米欧
在惯常的话语体系里,中国人称某人是“大师”的时候,多半此人已不在人世,所谓盖棺定论是也。说国学大师,人们会想到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陈寅恪等,说文学大师,人们会忆起鲁迅、茅盾、郭沫若、林语堂等,说美术大师可推举出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从受教育起,我们这代人能知晓并认可的大师,多半是循序渐进、被历史公认的结果,而不是旱地拔葱、摇身一变的结果。但是,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行当,这其中的“大师”是不需要历史来公认的,只要机构确认就行了,那就是工艺美术行业。
在这个行业,成就“大师”慢热的历史进程,被四年一度评审认定的速成打破。也即只要相关机构评审通过,一代“大师”可迅即诞生。这一违反常态话语语境的现象出现后,人们自然会追问:大师能是评出来的吗?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方面,肯定要回答“是的”。因为在2012年11月1日,相关部门已发布公告,四年一度、迄今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工作,终于尘埃落定。与此同时,中国又涌现了78名国家级大师,俗称“国大师”。
另一方面,肯定有很多人是要“拍砖”的。随便点开一些艺术类网站论坛,便可以看到口无遮拦、直抒胸臆的评点。雅昌一名画画的网友说:“大师帽子太便宜,大师满地爬,中国几千年了总共才多少位大师?很多也只是称之为大家而已,转眼没几年冒出来这么多的大师,可笑,可悲,可怜。”另一名网友说:“国家级大师国际级笑话,省级大师国家级笑话,远离大师、远离笑话!”
“大师”之中有没有出类拔萃的的工艺美术人才呢?不消说,肯定是多得很。我想,网友们板砖齐飞,大概不是冲着这一点来的。他们是对“大师”这样的称号,实在有违常情而做出的激烈反弹。加上他们对于评审内幕,还有着条件反射般的监督冲动。
可以作两相对照的情形是,俄罗斯有功勋画家,法国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瑞典有文学院院士,美国有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这些西方国家的机构虽都以授予院士等方式来接纳优秀文艺人士,乃至“在各自领域以及对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长埃米利奥·比奇的话),但实在没看见哪个国家哪个机构敢直接颁出“大师”的名号。因此,我们对“大师”这一称号的授予,是不是还可以商榷呢?
有时候还真要佩服百度与时俱进的能力。在百度百科中,我找到了对“大师”的另一种释义:“现代社会,也是调侃时对于某些有专业特长人的称呼的非正式用语。”
“大师”用作调侃的话,进步了语词,流俗了世相,大约也是网友们乐见的另一种——喜感吧?
本文来源于为江南都市报首份艺术周刊《艺术与市场》中的《米欧谈艺》栏目而写。
陈米欧
2012.11.14
(责任编辑:刘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