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评“镜头中的百年工房”——居住结构与市民生态

2015-06-08 10:53:26 袁徐庆

  城市是一个活的有机体,每天都在潜移默化地新陈代谢。城市建筑是她的外骨骼,河流公路是她的血脉,居住其中的每个市民是她的细胞。城邦的建立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标志,它确立了此后人类发展的方向,也逐渐分化出不同的城市结构与城市性格,从而演化出不同的市民性格。“纽约客”、“上海银”、“南京萝卜”……这些城市标签表明了或坚韧、或聪明、或耿直的性格。

  城市的个性部分基于市民的个性,市民个性的养成和其居住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理位置、生产方式、城市规模、文化习俗、心理认同等,均使得每个市民群落有其独特的性格。如上海的石库门,精致而狭小的空间,每一寸都被精细设计,可以憋仄,但不会肮脏。在无法拓展私人物理空间的条件下,居民不得不拓展私人的心理空间。在保持外观和谐的条件下,心灵中保留了较大的自主范围。因而,以石库门为代表的居民文明礼貌;细心耕耘自我空间;待人接物不温不火;心底总放不下“我”的概念。

  无锡也有这样一个市民聚居的地方,和石库门相仿,但也有较大差异,这就是丽新工房。它位于无锡市惠泉山麓、京杭大运河畔,始建于一九一九年,是无锡市现存的最老的职工家舍。丽新工房由唐骧廷在建造无锡丽新布厂后,用多余砖坯建造的,为土木二层结构,共六幢,可容纳约270户居民,用于工厂高级技工及家属住用。现在其中一些由老职工后代居住,另一些由外来打工的新市民租住。光阴如梭,当年的高档住宅,在近百年后已成为等待拆迁的危房。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当初红红火火的工厂,关闭的关闭、搬迁的搬迁,这里也就成了都市里的村庄,成了电影《72家房客》的翻版,似乎正在逐渐被人们遗忘。

  但“老姜”(姜荣法)没有遗忘这个日渐衰老的城市器官,他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用影像呵护着这个曾经生机勃勃、现在伤痕累累的躯体,用感念的心灵擦拭出老工房深藏在包浆下的熠熠光泽。一溜15平米的工房,在姜老师的镜头下变得斑驳而又有历史的厚重感,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包含其中的一个个生活画卷。居住空间的贴近形成了心灵的靠近;私密空间的瓦解促成了协作关系的递进;居民身份的多样化造成了平等与宽容的氛围。看着姜老师的照片,我儿时的记忆被唤醒了,那种暖暖的、膨胀的午后,飘荡在门口的饭菜香,飘落在街巷中孩童的嬉笑,统统像幻觉一样传递到我的神经末梢。就像被推倒的旧居一样,这些孩时的记忆也逐渐模糊了。

  姜老师的作品《272家房客》却像“妈妈饭菜的味道”,让我回到了那个曾经熟悉的时空,其观察细微,用情深切,看似平常的镜头却散发出浓郁的人情味,一缕晨光、一把旧藤椅,两三只锅碗,处处体现出旧式生活方式的脉脉气息。对这种气息,我毫无抵抗力。272家房客,他们有各自独立的家庭、独立的故事,但他们同时又是丽新工房的孩子,在这个慈祥的老妈妈怀中安睡成长。只是不知道这样无忧的梦还有多长。

  本文作者袁徐庆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商业摄影专业毕业,师从洪磊、张安鲁、罗戟、沈遥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摄影师,江苏省商业摄影协会无锡学部委员,无锡市摄影家协会理事。现任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媒体艺术系讲师。曾获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银奖,最佳黑白艺术单项奖、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优秀作品奖、2012中国新锐摄影师等各种奖项及荣誉。作品多次参加丽水、平遥摄影节等各种海内外的摄影展览。

(责任编辑:金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