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瓷器鉴定中的蛤蜊光是如何形成的

2015-06-11 14:08:43 未知

  瓷器鉴定中的蛤蜊光是如何形成的?在瓷器鉴定中,对一些古瓷彩釉上以及釉边出现的类似蚌壳内侧的珠光样的光晕,称做蛤蜊光。那么,瓷器鉴定中的蛤蜊光是如何产生的呢?

  从物理光学角度来看是一种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含可见光各种频率的全色光(即白光)经厚薄渐变的透明体里外两层表面的反射后,发生光的干涉(不同频率光波的叠加)出现五颜六色的光,这就是光的薄膜干涉现象。这种光的干涉现象,在水面上的汽油、肥皂泡、贝壳上都可以看到。瓷器上的釉上彩年久有氧化物析出形成薄膜,或在存放环境中外部物质在釉面结成透明薄膜,也会产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即出现“蛤蜊光”。但由于各种颜料的化学组成不同,“蛤蜊光”的强度也不同。通常以绿色较重,其余次之。乌金釉、醤釉的表面通常 也有“蛤蜊光”,甚至在白色瓷器釉面上也偶尔可观察到“蛤蜊光”。形成“蛤蜊光”大概至少需几十年。这种特有的迎光显现,避光消退的光怪陆离的光晕,成了古瓷的特征,因此也成了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蛤蜊光”与“窑变”不同,“窑变”是在瓷窑中发生的,“蛤蜊光”是在使用或存世岁月中出现的;窑变是釉质色彩的变化,蛤蜊光只是釉表面的浮光。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