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旅缅侨领杨昭固特展开幕,28位后人齐聚厦门

2015-06-12 09:38:17 陈巧恩

  原标题:

  一张雕花床见证百年家史

  旅缅侨领杨昭固特展开幕,28位后人齐聚厦门

  从海沧到岛内,再从厦门到广州,一张雕花髹漆旧式木床就这样走过百年岁月,见证旅缅侨领杨昭固家族的几代风雨。现在,它又回到了厦门———近日,《杨昭固特展》在华侨博物院开幕,包括孙女杨宜珍在内的28位杨昭固后人从世界各地汇聚家乡厦门。

  这场以“缅怀先贤 昭示后人”为主旨的特展通过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完整呈现了杨昭固从海沧移居仰光、从白手起家到一代侨领的传奇故事。此外,还展示了杨家后人珍藏的杨昭固生活物品以及侨史资料图书,譬如雕花长椅、雕花髹漆旧式木床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22日。

  【偶然发现】

  “原来祖父这么了不得”

  已85岁高龄的杨宜珍都没有见过祖父杨昭固,更别提在世的其他孙辈及后代。“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祖父知之甚少,根本不知道原来他是如此了不得的人物。”杨宜珍的妹妹杨宜权曾想写一部回忆录,“我的设想是从父亲写起,那时候,我没想到要写祖父。”

  直到杨宜权无意中翻了父亲遗留的一本旧相簿,“那是1970年父亲从仰光带回来的,当年父亲和我住在新加坡,我记得他总翻这本相簿,还常常说起祖父。但那时我们太年轻,没怎么往心里记。”杨宜权说,旧相簿记载了诸多关于祖父的旧影往事,她激动极了,先是把相片全部扫描进电脑,然后上网搜索资料,“一查,不得了了,好多关于祖父的资料。”

  后来,杨宜权等人还组团两赴缅甸仰光,拜访宗亲,寻找祖父当年足迹。

  【生平追忆】

  “他每年用船运大米回乡”

  作为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同时代人,祖籍海沧霞阳村的杨昭固14岁就随父往来于缅甸、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经商。1898年,年仅20岁的杨昭固在商业上便可独当一面,纵横于包括船务、米业在内的多个领域,还曾有“大米大王”之称。

  杨宜珍说,她们近来还在厦门杏滨街道的有关资料上发现这样的记载:“……杨昭固每年用船运大米回乡分发,对于特别困难的邻里,还给予现金资助……”1904年,26岁的杨昭固回乡创办了新式学校“霞阳中西两等小学堂”;此外,他还在侨居地缅甸仰光倡议设立华侨中学,该校长期享有缅甸最高华文学府之美称。

  身为20世纪初叶缅甸华侨社会杰出人物,杨昭固在华社的教育事务、商团活动及宗亲组织等重要社团中担任发起人和领导者角色,为缅甸华社的互助、发展、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遗憾的是,杨昭固的人生不过短短的半百岁月。

  【睹物思人】

  “父亲说,祖先的东西不能丢”

  在霞阳,现在还能看到建于90多年前的杨家小洋楼。“祖父1913年回家乡盖楼,建了一座新式三层大楼和一座两层的西式别墅,分别取名桐荫楼和景斐别墅。”杨宜珍说,除祖父经常往来南洋及厦门外,余下家人都安住在这两座楼里,“这张雕花髹漆旧式木床也是当时做的,祖父就睡这张床。”

  仅仅过了4年,由于当时中国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杨昭固决定举家移居仰光。不过,楼与床等家具留在了家乡霞阳,“后来祖父逝世,家人陆续回到家乡;再后来,我们的父辈和我们又走出霞阳,散落世界各地。”杨宜珍说,旅居海外的父亲曾回乡11次,他发现祖屋的东西在岁月长河中日渐消弭,“他告诉我们,祖先的东西不能丢啊。”

  杨宜珍说,保存最完整的雕花髹漆旧式木床第一次走出祖屋,是被搬到了杨宜珍弟弟位于厦门岛内的家,予以珍藏。1979年,弟弟移居香港;1980年,木床搬进了杨宜珍位于广州的家,“我睡了这张床30多年。”

  孙女追忆

  百年前霞阳小学毕业生可出国

  也许鲜有人知道,位于海沧的霞阳小学今年已经111岁了,比94岁的厦门大学还要老,也比厦门一中长两岁。它创办于1904年,校主正是本村德卿公的第17代杨昭固。据孙女杨宜权回忆,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取名“霞阳中西小学堂”。

  “当时,祖父拨出祖屋两间厢房作为教室,聘请当时的举人、文士及通晓英语人士为师,教导村内的小孩。后来,由于学生人数增加,两间厢房不足用,又于1907年再腾出一座房屋作为新学堂。”杨宜权说,孩子们在小学堂里除了受到基础中、西文教育外,还有巡警训练。

  “1902年,袁世凯推动新政,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校、振兴实业、整顿吏治等。”杨宜权说,祖父对新政非常赞同,20多岁的他当时已在商场上独当一面并往来于缅甸、马来西亚等地。“1904年,他回乡办校,而且,对于有志向的毕业生,他还出资保送他们出国,到美国、英国、日本及东南亚一带留学,希望他们学成归来为国服务。”

  大约10年后,杨昭固还获袁世凯颁发“实业司长”的名衔,“藉以肯定祖父对新政的积极推动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杨宜权说,祖父后来找人将这4字刻在石板作了匾额,挂在祖家的大门门框上。1917年,国内政局动荡,杨昭固决定携带所有家眷30多人移居仰光,并预先在那儿建了一座大别墅,以安顿家人。

  “祖父到了仰光,首先解决的第一件事又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据杨宜权介绍,当年仰光的华校不多,“我的父亲和叔伯们入读了教会办的学校,教学用语为英语,因此父亲和他的兄弟们都通晓中英双语。”不过很快,杨昭固就在当地倡议设立华侨中学,该校长期享有缅甸最高华文学府美称。

  值得一提的是,杨宜权把对祖父的回忆写成一本书,取名《珠光剑影》。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玲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