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专稿】勒・柯布西耶:建筑“巨人”及其精髓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
2015-06-13 17:02:22 杨晓萌
【编者按】今年是法国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逝世50周年,6月14日,柯布西耶在中国大陆的首展“勒・柯布西耶——巨人的建筑”在深圳华・美术馆展出。这位100年前的建筑“巨人”及其建筑精髓对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有何影响?
20世纪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勒・柯布西耶(1887~1965)
多米诺体系:为现代建筑提供多种可能性
“多米诺”体系
提起柯布西耶,就不能不提他最著名的口号“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意思是说房屋不仅应该像机器适应生产那样地适应居住要求,还要像生产飞机、汽车那样可大批量生产,以便于维修。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1922年柯布西耶提出了“多米诺”建筑体系。他将房子结构骨架简化成三部分:承重柱、水平肋梁楼板以及竖向连接楼层的楼梯,墙体和门窗则可自由设计。
对现代建筑而言,“多米诺”体系的提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迪拜塔
中国上海中心大厦(632m)(建设中)
台北的101大厦(509米)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
1:为建筑的高度提供无限可能
“多米诺”体系使建筑的承重集中于承重柱上,不再仅限于墙体,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承重柱够多够粗、墙体够轻的话,建筑的高度则可以无限增高。事实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201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迪拜塔高1000米,200层,为了承重,建筑地基深61米。而世界第一高楼排行榜前几名里,中国上海中心大厦(632m)(建设中)、台北的101大厦(509米)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赫然在列。
国家体育场“鸟巢”
2:房屋建造可组装而成
当房屋建设可按照特定的标准,实现建筑构件批量化生产之后,房屋的建造也就是将这些构件组合起来就可以了。例如中国的国家体育场“鸟巢”,由数万构件构成,这些构件先由沪宁钢机等制造企业按相应要求生产出来,然后再将这些构件拼装焊接在一起。
国家大剧院
中央电视台新址B标
3:墙体也可由玻璃构造
“多米诺”使建筑的承重方式发生改变,墙体也从建筑结构体系中释放出来,柯布西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带形窗与窗墙,即我们现在说的“横向长窗”与“玻璃幕墙”。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除了混凝土外,墙体也渐渐由玻璃、钢铝等新型材料组成。出现了大量墙体为玻璃的房子,如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址B标等。“玻璃房”也成为现代化大都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新建筑原则:屋顶花园与地底空间的新开拓
萨伏伊别墅
为了使多米诺体系更加完善,1926年柯布西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建筑原则,例如主张在屋顶布置屋顶花园,其目的是为了恢复被房屋占用的地面;另外,柯布西耶在建造房子时主张底层透空,也就是说由支柱把建筑体形举离地面,首层用于其它功能而非居住。这样的建造方式在我们现在的大城市也随处可见。
北京长城饭店屋顶绿化景观远观
北京最高法院屋顶绿化
全国政协办公楼屋顶绿化
深圳园林科研所屋面绿化
如我国第一个大型屋顶花园,是20世纪70年代在广州东方宾馆10层屋顶上建立的。1983年,在北京长城饭店上,建起了我国北方第一座大型屋顶花园。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不少城市在一些大型建筑物上,也相继建起了各具特色的屋顶花园。如北京最高法院、全国政协办公楼、杭州萧山、深圳园林科研所等。
北京万达广场
至于底层透空,虽然表面上来看,现代大多建筑并不像柯布西耶那样用支柱把建筑举离地面,而是将这层空间修建于地底。这层空间的功能除了像柯布西耶那样用于停车外,可也用来健身、修建大型购物商场等。如中国的购物中心品牌万达广场,地底负一层多为停车场、百货中心、美食街等。
“模度”工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柯布西耶“模度”
作为作品遍及欧洲、非洲、南北美洲、亚洲几大洲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作品之所以被世界的人们所广泛接受,离不开他的主要成就之一“模度”,这是能与人体内在的黄金分割完美相协调的世界标准化的比例关系,勒布西耶一直强调:“模度”只是工作的工具,一个精确的工具。
马赛公寓所刻的标示“模度”的人的尺度
朗香教堂
柯布西耶将“模度”首次运用于马赛公寓(1945~1952)的设计中。另外,柯布西耶后期设计的朗香教堂,其墙面的窗洞、地面分割等许多设计都源于他的“模度”。
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研究所
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研究所大厅楼梯尽端的玻璃窗
但随着工业、新材料与技术的不断涌现,“模度”似乎显得低效又浪费、对复杂情况不能灵活运用,甚至被认为是“失败”的,所以现代的建筑师多用“模度”理论来进行设计,建造过程中刚用米、英尺来进行衡量。如中国建筑师周恺设计的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研究所就是根据柯布西耶的“模数”理论来设计的,建筑细部的设计同样如此,比如在大厅楼梯的尽端布置的落地玻璃大窗,玻璃窗框将窗户按照“模数”理论进行分割,从而使整个窗户看起来像蒙德里安的抽象派绘画。
柯布西耶“明日之城市”应用的昌迪加尔城
明日之城市:中国城市的规划模板
柯布西耶也是现代建筑师中认真探索现代大城市改造规划问题的第一人。1925年出版的柯布西耶《明日之城市》一书中,他给我们提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模版:
1:城市中心是交通汇集点,即车站;
2:市中心为高层办公楼和商业中心;中心区西侧为市政府、博物馆及花园;东侧为工业区、仓库;南北两侧为住宅区。城区四周为保留发展用地,布置绿地和运动场。
3:交通运输方式需增加,交通应分为载重卡车、低速汽车和高速汽车三类,同时对应三种道路类型:地下层,建筑物一层、横贯城市的快速高架车道。
4:增加城市的植被绿化。
5:人车分流。
以上这些城市规划思想,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活动。例如在市中心采用立体式的交通系统,人车分流,在市中心修建高层建筑,把居住、办公和商业三种功能混合、扩大城市绿地等原则等,已经被许多城市的规划全部或部分的采用,比如中国的许多城市。
北京中心城市轴线及功能区分析图
但是柯布西耶的理念也有不足之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的城市规划主要是针对300万人口的城市而设计的,但中国由于人口众多,这种模版并不适用于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如北京、广州、上海等,所以在这样的大城市里,不仅仅只在市中心有一个车站,城市的各个分区也有相应的交通枢纽;由于工业区污染严重,所以一般将其安置在城区四周甚至是更远的郊区;为了缓解市区交通压力,载重卡车并不通过市区,而是绕城通过……。总之,对于这些超级人口大城而言,它的规划会更加复杂,但总的来讲,中国的城市规划离不开柯布西耶的“明日之城市”模版。
(责任编辑:杨晓萌[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