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泰斗李伯谦回郑州为文博爱好者作报告
2015-06-16 09:47:10 未知
“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不仅可以告诉我们从何而来,更能告诉我们要往何处去。我们现在比以往更接近历史。”
6月13日是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下午,作为河南省文物局“文化遗产日”主场重要活动之一,在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上,我国考古界泰斗、78岁的李伯谦教授为故乡郑州的文博爱好者作了一场题为《历史的启示——从中国文明化历程说起》的报告。
李伯谦深入浅出地阐释文明的形成过程、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现场座无虚席,一些来晚的市民只得站着听讲座。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到现场和观众一起听讲座,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主持报告会。
河南是考古大省,李伯谦先生粉丝众多,现场座无虚席,其中不少都是我省高校考古专业的学生,而他们在互动环节的提问也是连珠炮一般。贾湖遗址里出土的龟壳到底是占卜所用还是乐器?龙山晚期遗址里的发现是否与东夷集团的向西文化融合有关?李伯谦知无不答,并连赞这些问题“太专业”,后生可畏。
公众考古是最近几年的热门话题,邀请文博爱好者现场见证、参与考古发掘,已在省内外不少考古单位有了先例。李伯谦对此表示,公众考古是考古的一个发展方向,前景很好,“任何新的研究成果都应该让老百姓看得见,不光是在博物馆,公众也可以直接到发掘现场去,比如最近兵马俑的发掘,游客就可以看到,我觉得这种互动值得鼓励。”
前不久揭晓的“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郑州市东赵遗址名列其中,而李伯谦的家乡就是东赵村。李伯谦说,自己小时候还在遗址上捡过陶片。但他对现在很多大遗址变成著名风景区有自己的看法。李伯谦说,中国的名山大川,是大自然留下来的;中国的人文景点,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它们理应属于全体老百姓,每个人都有走近它们、了解它们、欣赏它们的权利。“动辄好几百元的高门票把很多群众挡在了景区外,这样不合适。”李伯谦说。
从刚开始见到骷髅的紧张到与几千年甚至几万年前的古人对话,李伯谦说自己越来越感受到对历史和生命的敬畏。“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能给当今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中国古代文明演进中各个地方形成的模式并不一样,不同模式有不同前途。第二,文明演进的历程是不断实现民族文化融合、不断吸收异民族文化先进因素的历程。第三,重视血缘关系和祖先崇拜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第四,共同的信仰和文字体系是维护统一的重要纽带。第五,‘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理念及在其指导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国与国等关系的实践,是中华文明发展比较顺利的重要保证。这些理念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他说。
作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之一,经过李伯谦教授与李学勤、席泽宗、仇士华的论证,国家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推定夏朝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公元前1046年。这一结果被很多教科书和词典所使用,但却引起很大争论和质疑。对此,李伯谦教授很淡然,他说,《夏商周年表》提供的几个朝代界限,比以往各种各样的说法更接近实际、更接近历史,目前仍在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就是由此生发的。“我们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辉煌,而是为了还原历史。”他说。
(责任编辑:秦连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