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陶瓷新集市
2015-06-16 10:56:06 马继东
江西 景德镇乐天陶艺集市
在距离市区不远的一片破旧厂房中间,一块面积不大的露天广场上,几百个简易摊位如盘蛇般蜿蜒铺开。
这是一个普通的周六上午,温度宜人,湿润的空气里,簇拥着操持着各地口音、兴奋游逛的南北游客,还有不遗余力推销自己微信二维码名片的摊主——平均年龄二十出头,大多为艺术院校在读大学生——如果用商贩的举止为标准来衡量,或显稚嫩,但经他们双手设计并制作的产品,却不乏创意惊艳之作。
类似的市集盛况,每隔六天都会在同一个空间上演,尽管交易的商品琳琅满目,用途也各异,却都贴有相同的标签——陶瓷。
八百多年前,这里就因盛产高岭矿土并成功烧制青花而赢得“瓷都”美誉,在明、清两朝更是不可替代的皇家御用瓷器生产中心。只不过,凡事都逃不脱起伏兴衰的历史发展规律。景德镇在近代之后,随着大批陶瓷工艺人远走他乡,加上传统技术的流失,地位已不复往日。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曾借助东德技术复原古瓷烧造的传统配方,并兴建一批国有瓷厂,但主打产品都是国际市场青睐、可以赚取外汇的高档仿古瓷器。90年代,多数瓷厂倒闭后,大量下岗工人纷纷建立个体作坊,受条件所限,只能一边低劣仿烧,一边亏损经营。
于是,当我在十年前,两度赴赣调查陶瓷产业链条时,所收获的古镇市井风貌,常常是布满街道路沿、造型纹饰雷同的青花粉彩大瓶,以及滞销瓷器后面那些焦虑茫然的面孔。
而当我第三次踏上这片土地,参观十数家当代画廊布局的陶瓷会所,同新近在此设立工作室、知名美院科班出身的年轻艺术家交流,直至周末,被眼前蓬勃朝气的创意市集所震撼。面对焕然一新的景德镇,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十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如此巨变?
最终,是九零后给了我答案。
梅琳玉,一位刚刚接手家族企业——景德镇市郊的三宝陶艺旅游度假村——的潮流青年,复旦大学视觉系毕业后,放弃到手的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录取通知,决定留守从小生长的古镇。我问梅,你不担心信息闭塞吗,趁着年轻出国深造,将来学有所成再回来经营岂不更好?
梅浅浅一笑:“有十万‘景漂’陪着我呢。”
“景漂”,顾名思义,如京漂,都是怀揣梦想并为之奋斗的异乡人。十万“景漂”里,既包括陶瓷创意市集的发起人、热衷当代陶艺教育与传播的香港商界精英郑祎女士;也有申请进驻三宝村创作交流的欧美艺术家、设计师。
而更多的景漂,则是与梅年龄相仿、尚处苦创阶段、积极寻找伯乐的九零后艺术家们,他们才是古镇的新希望。
(责任编辑:刘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