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市场冰点期熬炼下的年轻艺术家

2015-06-16 14:44:56 未知

 2008年到2010年毕业的美院纯艺学生,从客观现实来看,当时可能面临的是最困难的境况。他们没办法像前两年毕业的师兄师姐那样幸运,一毕业就可以和画廊合作,有的甚至直接与画廊签约。现实的窘境让其中大多数的人离开了自己的艺术梦想。2008年毕业的李明、林科、杨俊岭、崔绍瀚、方少华等9人组成的双飞艺术中心,虽然此刻正是当红,他们当年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一个班54个人,现在除了他们小组中的6个人持续在进行个人创作外,整个班级其余坚持创作的同学不超过3个。“尤其是很多女同学,现在都消失得不知到哪里去了。”杨俊岭告诉记者。还比如年轻艺术家李然和鄢醒所在的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全系一共90人左右,到如今还在创作的除了他们二人,只剩下李琦、沈超阳、吴霜、王圣,以及后来继续读研的李青、王晓曲。

双飞克莱因蓝

7年后依然“在一起”,“双飞克莱因蓝”行为表演现场

  在缺乏非盈利艺术支持体系的中国,大多数年轻艺术家只能依靠艺术市场支持创作。这样的市场冰冷期里,自然有很多人放下了艺术创作。但是这段看似没有希望的日子里,反而这些留下来的艺术家反而得到了另外一种层面的机会。

  李然和鄢醒在毕业之前就已经确定了以艺术创作作为毕业后的主业。正逢互联网正处于博客时代,他们通过博客认识了对艺术理想同样执着的、在当时的年轻人圈子比较红的文艺青年李明和陈轴。当时李明邀请他们参加他策划的展览“小制作”,一趟愉快的杭州之行,不仅完成了一个展览,还开启了一个有趣的艺术计划——“公司”。“公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盈利性公司,“它没有老板和职员,也不发工资。它的概念和一切的概念一样模糊。”它没有公司的实体,只有一个网站。几个年轻的艺术家,在“公司”及其相关的概念下,展开了一系列网络和现实平台上的艺术展览实验。

  事实上从网络到现实,“公司”的项目经历了近2年,直到2010年7月才真正在公众视野中亮相。2009年7月到2010年7月这一年时间里,李然和鄢醒来到北京,开始了职业艺术家初期无法靠艺术生活的日子。“我们一共只上过两个月的班,我去带考前班,鄢醒在一个建筑公司做助理,但后来都不做了。有时候接些零活,有时候靠父母救济。”李然回忆说,“我父母原本很想让我考研究生,然后留校当老师,但我不想这么干。我和他们商量,把我上研究生的学费当做生活费给我,我干上两三年,让我看一看,我做不好再去找工作。总之我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办法,就这样撑下来了。”

  即使开始有了展览,在开始的时期也无法带给他们什么。正逢经济危机,无法给艺术家提供什么材料费,最多是看到作品好的年轻人,把展厅给他们玩——反正经济不好,做了展览也不好卖,何不成全了这些年轻人,做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呢?于是陈轴策划的“公司”首个实体项目“不可告知”2010年7月在站台中国展出。在其前后还有“教育”(鄢醒策划)、“合作”(李然策划)、“公司的形状”(李明策划)几个线上项目。几位艺术家也以此获得了越来越多业界的策展人、艺术机构的关注,并有了各自展览的机会。

李然

2015年,“再次投影——一个或多个角色” 李然个展展览现场,OCAT当代艺术中心(西安馆),中国西安; (图片为西安ocat当代艺术中心拍摄,并由艺术家提供)

  到如今,他们每一个都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现场最受关注的年轻艺术家中的一分子。像他们一样起步于艺术市场的严冬期的年轻艺术家,似乎获得了命运赐给他们的一份难得的礼物,一份只有他们接得住的礼物。“那一两年的创作,现在看起来虽然稚嫩,却是我创作中非常纯粹、最富激情的阶段。后来好几年的时间里,我的创作都还在从那段时间中汲取营养。”李然说。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