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我们是否需要一场朴素的成人礼
2015-06-17 10:15:11 张冉
灯光、投影、秀场,今年各大美院的毕业展开幕时,呈现出不同于往年的炫酷面貌,也吸引了更多藏家、画廊主和城市居民的参与。加大宣传力度,越来越开放的毕业展,一方面应对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艺术领域,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对学生、对学校、乃至对一座城市而言,毕业展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毕业展?毕业展应该如何回归到朴素的教育精神本身?作为学生求学阶段的“最终汇报”,毕业展的组织与展示背后,折射的是美院教育的本源和意义。
仪式
5月29日,在江南的水汽中,全息投影幕布上,一匹马儿飞驰而过,踢踏声中跑到屏幕尽头,紧接着,一男子高举“为艺术战”的红色旗帜,骑一匹棕色高头大马从屏幕后冲出,挥舞着绕场一周,全场沸腾。覆盖整个场地的全息投影,连接了虚拟与现实,融合艺术与科技,而节奏感超强的电子音乐又随着投影内容的变化而转换,给置身其中的观者带来了难忘的视听体验。依山傍水的中国美术学院,就此开始毕业展的开幕式“山水相望”。
两天后的北京,灯光透过重重雾霾,闪耀花家地街中央美术学院所在地。山坡,草地,摇滚乐队,大片聚集的年轻人,音乐中的狂欢与呐喊……曾经的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后海大鲨鱼乐队主唱付菡也回到母校,携乐队进行了一次没有舞台的演出。
又到“栀子花开”的毕业季节,美院学生们将自己挥洒汗水的青春时光铸进作品。院长的谆谆教诲,同窗的切磋之谊,弦歌不断,对即将走出校园的他们来说,这是一场尽情释放的盛大节日并不为过。
院长讲话,则更添毕业季的仪式感。国美的许江院长解释“山水相望”的题中之义:“这个山水不仅是象山的山、西湖的水,这个山是历史叠山,水是人文蕴水。西湖,是我们得以生长和萌芽的自然人文湖山,这片山水是我们朝朝暮暮相对的心灵山水,是我们成长与萌芽的千山万壑。”国美集中展示各专业和学科的毕业作品,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
央美的范迪安院长,则阐述了该校第一次将毕业展升格为毕业季的考量:“仲夏季节是 校园的丰收季节,集中展示毕业生创作改变了传统的毕业展方式,将静止的、封闭的展览转换成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利于全体师生开展教学研讨,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毕业生增强艺术自信,走上创业创新的人生道路,有利于让业界和社会了解中央美术学院,建立宽阔的合作平台。”
“毕业展是个show,也是推荐学生的机会,开门办学是个主动的变化。但是要避免夸张,浪费,要回归到教学,谦虚低调比较好,该发力的时候发力,该读书的时候读书,” 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张小涛说。
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高士明看来,毕业展开幕式的仪式性并不可少,要把毕业展开幕式和朴素的毕业展本身区隔开来,两者并不矛盾:“盛大的规模、庄重的仪式,实际上是给毕业生在校时光的一个尊重,这个时刻对每个学生来说都很重要,是一个成人礼。这与毕业展本身的规模和质量,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并不矛盾。”
规模与开放
与往年毕业展分院系,分时段进行不同,今年央美为了让八百多位学生的近两千多件作品同期展出,将美术馆、图书馆、教学楼,室外操场,以及临时搭建的展馆空间都利用上。
中国美院则是多校区联动,毕业展开幕后的前两天尽管雨水纷纷,依然阻挡不了城市居民打伞前来观看的步伐,“毕业展已经很明确地成为一个城市的节日,好多人从上海、南京等周边城市,甚至北京过来,”高士明说。在距离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结束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到大学城参观毕业展的观众人数已经超过十万。
对扩招后的各大美术院校而言,承载展示所有毕业生的作品,如此规模不可避免。张小涛和高士明一样,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美院毕业生,他们那个时候一届加起来才有一百多学生,是现在的十分之一。
招生数量上去了,就业就成为学校和学生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调侃自己“毕业就失业”的学生们非常欢迎这样的规模和开放性:“展期延长意味着我们花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做的作品能有更多时间展示,被更多人看到,不像从前,匆匆几天就要被撤掉。规模一大,毕业展就能成为吸引各种资源的平台,开放的校园给我们走向社会和艺术市场带来更多机会,”央美中国画学院的王梦实说。6月6日,“中央美术学院首届青年英才驻留计划作品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展,这也是中央美术学院为青年毕业生能更好发展,更好融洽学院与社会关系的一项新尝试。
洪玉丹是一家艺术机构的负责人,她来到央美毕业展现场除了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更重要的目的是发掘有潜质的青年艺术家:“我们关注各大美院科班出身的年轻人,这几年发现毕业展是个很好的发现平台,可以直接与年轻人沟通交流,推介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也是我们机构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像洪玉丹这样出现在毕业展上的艺术机构负责人并不少,他们寻找合乎机构风格的年轻人作为未来的代理艺术家。此外,厂家、企业会来看设计类的展览,甚至直接签单。还有部分资深藏家,也会在毕业展上寻觅佳作,毕业展俨然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前一级市场”。
此外,不同专业间的认识、了解以及切磋,打破了原先只是本专业院系自我观摩和评估的封闭状态,带来了学术交流的碰撞和火花,也给社会提供了全面了解美院教育状态的机会。
苏新平教授表示,作为教学单位,学校不会直接跟商业机构或者艺术机构产生关联,“毕业季其实就是我们搭建的一个开放的平台,更好地将我们的学生推荐给社会。”
质量?质量!
高士明表示,毕业展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很重要,“对我来说,觉得遗憾的是学生投入的时间还不够,有一些作品看上去像是学期作业甚至课程作业。我期待本科生至少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集中投入到创作之中;而研究生至少要呈现两到三年工作量的程度。”
今年,国美推出了第一届当代艺术实践类博士展,高士明是策展人:“为什么单独把博士拉出来,相当于做个展?我希望跨媒体学院,至少我这个学院所有的博士,实践类的博士以个展毕业,而不是简单的一件作品毕业,因为研究生这个层面训练的艺术家,不只是个艺术家,还需要有研究和探索的能力,要比凭自己的本能、直觉、审美、天赋创作的艺术家更有研究能力,更有系统表达的能力,这个要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做到了。而毕业展的意义,就在于呈现长时间段的研究和创作的结果。”
中央美院副院长苏新平教授认为,判断一个学生和艺术家的作品,基本的标准有三个方面,一是难度,付出精力上的难度,以及运用材料的难度等等,是一个全方位的考量;二是完成度,包括思想意识和语言方法的准确性;第三个决定性因素,是独特性,想法和观念是不是有独特的一个角度;另外,还要看艺术语言的独特性。“要进入到美术史的角度观察,从这三方面去判断作品。”
张小涛觉得,好学生是不分国界和专业的,他们会把自己当做真正的艺术家来对待毕业作品:“投入金钱、时间、智力和精力,当然更多同学要回到社会中去,面临就业的问题,但只要受过美院的系统教育,用创新的方法,用艺术带来的结构性框架和方法论、态度,在工作中一样可以有所成就。中国古代的书院,寺庙等传统修行方法特别有道理,是现在教育缺乏的,现在过度国际化、学科化,像机器人一样,有科技,没有智慧和温度。我希望能在作品里感受到温度,讨论人和社会的通道,连接民间。”
毕业生对毕业展,也有自己的期待。国美公共艺术系的沈超蕾希望策展人能更多介入其中:“一般认为毕业展就是一个行政性的事务,跟策展关系不大,那么多专业和学科的作品,很难用某个主题囊括。但其实大家都希望作品有比较合适的展示方式和空间,从展览的最终效果上看,布展占很大成分。如果作品展示的比较乱,大家都去抢最好的位置,整体效果会差,而国画这些传统架上的作品,布展一烂就特别有展卖会的感觉。毕竟,我们还是想要好好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作品,不希望最终被淹没在欠规划的展柜之中。”
朴素的毕业季与美术教育的本质
如果从展览质量的角度去衡量,毕业展其实就是一次日常的教学活动。“毕业展是非常朴素的学术活动,如果很铺张,或者是张扬,本身并不符合教育本质,所以未来我们期待着毕业季能跟教学空间,教学环境密切关联起来,学生的毕业作品跟他日常的作业应该是一视同仁,在教学空间呈现展出,这是我们未来毕业展的方向,”苏新平教授如是说。
苏新平表示,朴素的目标是回到教学本身,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过程,“学生的基数太大,在物质上开展朴素的展览方式很难满足所有学生。作为学生或者是教师,在心理上也很难接受所谓‘朴素的’毕业展。所以说从物质上的准备、时间上的准备、心理上的准备几个层面来考虑,都需要一个相对长时间的准备和过渡。”
作为学生求学阶段的“最终汇报”,毕业展的组织与展示背后,折射的是美院教育的本源和意义。
高士明认为,学校要有主张,从教育到美学的价值观,都非常重要。他期待未来的跨媒体艺术学院在创作上更加激进,“学生不但要有越来越精良的技术指标,媒体实验的能力,同时还要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能够接地气理解中国当代的现实,同时,他还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更能够成为自己。跨媒体学院的教育核心,除了专业技能,成为你自己是最大的命题。教育的任务、艺术的任务都是自觉和觉人。”
但学生们并没有因毕业走出校门而停止困惑,停止找寻自己。国美毕业展开幕式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的油画系研究生赵舒燕说:“现在时代不一样,我们很自由,语言很开放,但这种开放和自由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话语太多了,选择太多了,那么我该做什么?我是什么?”
张小涛认为,找寻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全球化时代我们要找到教育的本源,原初的点在哪里,如何面对未来的工作方法,建立自己的逻辑和体系,今天资讯非常多,但同学们一头雾水,可能走很远都找不到自己的道路。教育很漫长,花很多时间却看不见痕迹,也是我们悲观的地方。我们希望学生能在四年的学习中,既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不是读完书回到一个封闭的空间。”
张小涛希望学生们有自己的定位:“无论做什么,要有健康和健全的人格,要有独立的思想,这一点无论做艺术,还是面对社会一般的就业,都希望是开心的、虔诚的、幸福的,执着的,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
结语:张小涛教授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做毕业展是学生时光的总结,是成人礼,要赢得尊严,就要“打出少林寺的18铜人阵,证明自己真正学到了本领。当代艺术的教育是真刀真枪,必须要过18铜人阵,才能赢得合法性,否则就不完整。要把毕业展当做一个仪式,有丈夫立世、独对八荒的担当感,每个人成长有一个节点,毕业展是这个意义。”
当这样的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时,我们也能看到艺术家们对时代的担当。毕业展与城市的互动,便不仅限于展期时的市民观看,城市公民的审美倾向,城市空间的美学价值,都会得到提升。
(责任编辑:刘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