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桥传真信五通
2015-06-23 09:02:37 古剑
董桥冠之为才子,一点不为过。他自幼修习古诗词,习练书法,会弹钢琴,读书广博,见多识广,到如今都开花结果了,成了两岸三地著名的散文家。这样说还是有点窄了,应该说是华文区最著名的作家。他的书卖得很好,更有甚者,那些喜欢他的书又有藏书爱好的人,更是以高价求得他的签名本。有人组织他的签名本去大陆网上拍卖,编号1的那本多以四五千元拍出。很巧这位“董迷”,我认识,在香港新亚书店的拍卖上,看到存世甚少的《在马克思的胡须丛中和胡须丛外》(非签名本),就被香港一位藏书人以五千多元购去。连那本没签名的《小风景》现在也卖出八百元了。所幸我有他整套的散文集子,或题签或题赠。他的散文集最初两本由香港出版,后来的几本由台湾出版,再后全归了牛津,最初的那几本其它出版社出的书也由牛津编辑整理再版了。
有了电脑之后,传真机没落了。二十多年前传真机可是编辑的利器,传稿及与作者通信都既方便又快捷。可惜的是那些信很难留下来,一般看完就丢,留下的很少。留下的,字迹都退化变白而看不清了。近日翻抽屉,竟然翻出董桥五通传真信。或许压得很实,字并未全退白,还看得清。今录下也是珍贵的史料了。
二O O三年,董桥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我任文学杂志《文学世纪》主编。当编辑的总想拉到名家的好稿,于是有了下面这些“传真信”。与董桥初识时,他从英国回来出任《明报月刊》总编辑,我在第三度复刊的《良友画报》任执行主编。由于《明报月刊》的经理哈公,是认识的福建同乡,他曾介绍我的一篇写书法刻印家的文章给董桥发表,我们相约在铜锣湾的一间印度尼西亚餐厅吃饭,从而认识而成了朋友。那是1985年,转眼间己是三十多年的事了。
他实在太忙,对文章又执着不随便落笔,所以他曾许愿“万一忽然可以有点闲情,一定给你绣几句细活”,当然是泡汤了。
古剑兄:
示拜悉,谢谢。
报馆编务、业务部都要理,我每星期写三篇专栏已经够吃力了,其它文章不太可能兼顾了。你知道我不随便写,要随便写,一天写三篇都没问题。当然,万一忽然可以有点闲情,一定给你绣几句细活。
《从前》还有得写,将来退休再说了。牛津在弄插图本的《小风景》,夏天也许会出,出了一定送你一本。都是我收藏的字画,那是我工作之余的生活乐趣了。
写施老的《晚香》影印给你。
祝好
董桥五月二十六,二○○三
董桥有品位,有识见,又有中国文人的雅好习性,很早就收藏中国字画竹刻竹雕笔筒。在他的《小风景》一书中,首次披露了他的一些藏品,此书亦可当小画册来欣赏。
我像许多读者一样喜欢董桥的文章,但很少读到关于他散文的评论。因此我就趁编《文学世纪》之便,想组织一些文章来发表。那时正好认识深圳大学文科的相南翔教授,就约他写了一篇。我所知董桥对台湾杨照的那篇较满意。
如果没记错,这一年香港文学双年奖,他的《从前》一书被评为首奖。我得悉,根据我对他的了解,估计他不会出席颁奖礼。因他内向而且向来低调,不事张扬。果然他“我不会去,老兄知我深矣!”就把这“浮云”打发了。
我在《文学世纪》上搞过不少“专辑”,反应最佳最受欢迎的是《淘书乐专辑》,还看到有人拿到网上去卖,还卖得了好价钱。这期的淘书者,都是读书界的名家,有姜德明(淘到孙文的签赠本),有陈子善(淘得周作人签赠林语堂的《陀螺》),有李辉在日本淘日侵华史料的经历,有方宽烈的淘书乐,有许定铭的淘书史,有陈智德上北京淘书,有胡洪侠侯军在香港淘书……可惜的是没有约到台湾淘书大家秦贤次的稿,淘书乐就缺了一块。
董桥读后说:“关起门来说一句,内地作者文章确比香港强。一笑。”
古剑老兄:
非常谢谢寄来相南翔文章。我最怕重读自己陈年旧作,相先生所引都是我的老东西,无从查对也不敢查对,随它去吧。35页上栏那“饿”字删掉可也。
虚名如浮云,来去无主,连挥一挥衣袖都不必。得奖颁奖更无凭,我不会去,老兄知我深矣!
你们上期施先生专辑很可读,此期淘书乐也别致,我都看了。关起门来说一句,内地作者文章确比香港强。一笑。
顺祝冬安
董桥二O O三年十一月七日
记不得哪位大家说过写作是苦事,在香港写限时限刻的专栏稿更是苦事。我也写过几家报纸的专栏,最后“顶唔顺”,只得自动请辞。所以董桥的苦我是知道的,但有责任心的编辑,总想请名家“以光篇幅”,所以一再逼迫董桥,现在想来也是自私的。
过去投稿用稿的规矩,是一稿一投一用,一稿两投是犯规的。如此做的人被视为稿德不佳,有人发现还会到报刊上举报。因此董桥一篇已在台湾刊过的文章,陶然拿去放在他编的杂志上,所以董桥说是“违规”。如相隔异地又如何?两方都要用该稿,双方还得商定于某月同一日刊出,方合规矩。我用过董桥一篇稿就是这样做的。
而今我见过有的小青年的小文章竟在四五家报纸重刊,很感不可思议。前几天在香港与一资深编辑闲聊,谈起他编的杂志,他说现在的人写稿处理稿件都不如以前认真了,我想这也是文学被边缘化的结果吧。
古剑兄:
谢谢来信。谢谢你读我的小文。报社工作量大,每星期又要写三篇短文、一篇长文。时间都不够用!休息日只好含饴弄孙为乐,说什么也不愿意执笔了。你不难想象此中之苦,乞谅了。
陶然硬拿去一篇台湾壹周刊早期登过的旧稿,其实违规,以后也不能这样做了。
匆祝
平安
弟董桥 十一月二十四日
近日又找出两封传真信,一并录于此,以存鳞爪。
古剑兄:
谢谢每期寄《文学世纪》给我,我都拜读了。这段日子兼任总编职务,百事丛集,连自己专栏都无暇执笔,遑言其它。你们“猛稿”如林,有我无我都无所谓。将来有好东西一定给你们。
祝好
董桥 四月六日2002
古剑:
谢谢传真。
欧梵文章写得有味道,那是学养的流露,虽短短几百字,骗不了人的!
文中所引一句“不负月明几许人”,应为“不负月明能几人”。顺告。
祝好
董桥 四、十2002
董桥走到如今,端的是一步一个脚印。他写完《养字》一文后,扎扎实实地完成他的散文时代,开始他的书法时代。他7月份有本书出版,一半是已发表尚未入书的散文一万多字,一半是书法选辑,正是他跨越两界的纪录。自新加坡的书法展后,其势一发不可收拾。亮相台湾后,此时正在广州展出,每换个地方,价码都提高一次,一样求者众多。此展尚未结束,新加坡一个基金会又约他去办展。相信他当初也没想到会这样受欢迎,因此,我请他悠着点,他回说:“对了,要悠着点。”
(题签:吴瑾)
作者古剑,作家,著有《书缘人间》等。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