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生活的确就是源泉
2015-06-25 08:42:46 未知
高扬常年带一顶棒球帽,永远笑眯眯、不急不慌的。聊天时说到德国的啤酒和肘子,他眯起眼睛,微微摇起了头,一副陶醉的样子,好像在空气中捕捉到了往日的味道。德国的留学经历,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在他的教学中也充分地被体现出来了,他说:“德国的家具设计教学,更注重实践,不要懂什么方法,把事情做了,你自然就体会到了,就有方法了。你体会不到,那你就接着做。我告诉你,做过之后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采访时间:2015年6月10日
采访地点:中央美院艺讯网办公室
记者:城市设计学院是哪一年成立家居专业的?
高扬(以下简称“高”):在顺义的家居专业好像是2001还是2002年吧,成立比较早,燕郊分院是2008年成立的。
记者:2008年你才回来?
高:我2007年回来的,我在顺义待了两年, 2009年到燕郊做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
记者:前两天,我和西川聊天的时候,他说看了毕业展,对你们的印象特别深刻。也陆陆续续听到其他人对城市设计学院,特别是家居专业不错的评价。那就先谈谈这次毕业创作的作品吧。
高:这次毕业创作作品基本上呈现出我们整个专业的设置和定位。今年是第三届毕业设计,第一年、第二年的时候主要是在摸索,有前两届基础之后,连贯性和专业特色,慢慢就体现出来了,逐渐趋向于成熟。
记者:王中院长那天跟我聊的时候,他说现在你们在做一个什么品牌。
高:CAFA艺造。
记者:对,把你们学生的作品推向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创业平台。那今年的学生作品里面,是不是有一些可以跟这个接上的。
高:本届作品中,有一部分和市场应该是比较容易对接的。学生作品还是想以体现设计概念为主,经过市场它会有一个转化过程,其中有一部分作品和市场比较靠近,也比较容易转化。这样的话,有可能就是变成大家消费的一个日常用品。我们以前在教学中会强调一些设计概念,其实,更多检验这种设计概念的,还是市场。市场流通会促进我们在概念上的思考,思考我们的教学方式,以及今后的发展,这样的话,发展的空间才会越来越大。
记者:以往的毕业生里面,有没有哪些学生在市场上比较成功?
高:做产品和其他的可能有一点区别,就是它涉及到具体的工艺和市场,相对周期比较长。我们也有一些学生在自己创业,一些木器类的,或者其他类的,但是都是属于刚刚开始,应该是一个尝试阶段吧。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阶段更多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包括他对整个行业了解,市场运作规律和最基本的产品的工艺流程等等。目前看来,市场对设计需求的趋势是非常好的,所以给他们会提供一个很好的时机。
记者:你是从德国慕尼黑造型学院毕业,在那边学的是室内设计,你觉得德国的室内设计和目前你们的家居专业或者是室内设计的教学,有什么区别?
高:德国的教育很原始,很老套,或者说很基本。它研究最根本的概念,它不因为市场需要什么而去改变,它基本上就是专业的基础点,让你认识、了解,到掌握一个空间的概念。具体市场什么趋势,对它影响不太大。因为德国人有可能对自己的理念比较坚持吧,而且他们有自己很完整的一套语言方式,它引导世界的设计。应该说他们基础打得特别牢。相对于国内来讲呢,有可能我们国内更关注的是设计的一个动向。比如说我们要怎么做呀,去怎么发展呀,引导什么啊,这些理念有可能区别比较大吧,导致大家呈现的效果,各方面研究的内容也有所不一样。
我们在美国交流的时候,发现美国的设计和我们比较接近,他们比较多的通过软件啊,模块啊,和一些概念化的新东西去设计。但是德国,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一些专业的基础性的东西。
记者:也就是说美国、中国这些快节奏的国家和德国很多方面不一样。相对来说,德国更坚持一些传统的东西。
高:不一样,以前我们学习的时候,必须自己做模型,而且模型要求必须很高。你做点儿渲染图,老师就很反对,说那些东西和真实的是两回事啊。但是在美国大家就鼓励说,用软件啊,快速地表达你的方法或什么,所以还是有很多区别。我们国内也是,德国人很少渲染。
记者:德国有些东西,多少年都没变化,一直就是那样,成为了经典。我们的东西真是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变化。
高:我们不变好像就赶不上潮流了。
记者:对,这确实是中国和德国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高:也是因为整个发展状况在不一样的频道和阶段。
记者:那面对我们的学生,你是更多的用德国式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还是用中国式的,或者是美国式的这种快速的渲染方法?
高:我觉得我应该还是以德国的方式吧。很难说就是要把自己的取向灌输给他们,但是我可以给他们一个基础认识,这些是不变的。有基础认识之后,需要他们用自己的判断力和自我认识。客观看待这个事情之后,找到自己的思路,这是最重要的。
因为我们学生和德国的学生还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不是高与低的差距,而是文化背景、教育素质和整个社会环境、工业化程度,这些都有关系。我们国内的学生,基本上是小学、中学、高中,从一个笼子到另外一个笼子。为什么说是笼子,因为他们从家庭到学校,都在呵护中长大,和社会没有太大关联。但是德国不一样,德国学校不管你住,不管你吃,你来只是在这儿上学,自己去租房子住,自己去做饭去,去打工,它和社会是一体的,这种体验和它的学习是一体的,这是真正的生活。我们不是,我们等于在孵化,在这儿给你孵化成了,好了,你出去活着吧。那不一样,有的能适应,有的适应不了。
德国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在社会之中,在一个环境中去生存,是其中的一员。不同国家、不同经历、不同背景的学生,对设计、对生活体验都是不一样的,互相交流这种感染力也是影响非常大的。这种生活经历,对设计影响比较大。但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同质化特别严重。
记者:同质化?
高:就是你也在学校,我也在学校,你所经历的无非是学校这几个地方,我也经历这几个地方,就是经历类似,然后互相之间的趋同性。对他们来说,全面认识这个社会那就需要很长时间。
记者:学生的经历是差不多。
高:对,所以他们之间很难互相影响,或能有一个大的飞跃或提高。但在德国就不是,你看我的同学,有服务员,有木工,有木匠、铁匠,他们在不同领域,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他们的个人世界是完整的,和他人不一样的,这样交流起来,就能够给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启发。但我们这儿,一提就我们宿舍那点事儿,要不食堂那点事儿,这个对设计来讲还是比较麻烦吧。因为如果没有生活经历,没有体验,很难凭空想出需要设计出什么,那很困难。
记者:对,现在很多日本家庭主妇做的设计很实用,因为她在生活中,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高:那种是最真实的,最需要的,而且能够非常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记者:学生没有这些经历,是做不出来这样的。
高:是呀,所以我就总觉得,原先总提什么艺术源于生活呀,又高于生活呀,或怎么样。但是生活的确是各种各样的真实的源泉,真正体会到了才能把它完全的解决好。因为这些不是说,好,我们开始做调研,哪块儿好,哪块儿不好,然后我们怎么就变成形而上学的东西了。
记者:确实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的学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状况,那么,是不是需要在你们教学里,提炼出一些方法教给他们?
高:也不一定,我们可能只是比他们多做了几年,我的方法对于他也不一定是好用的。但是,我们有可能给他一个方向吧。这个方法呢,应该是东方人愿意总结的东西,把所有事情归功于几个途径,几个方法去实现。
但是在德国的家具设计教学,更注重实践,不要懂什么方法,把事情做了,你自然就体会到了,就有方法了。你体会不到,那你就接着做。我告诉你,做过之后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记者:德国更加强调动手,东方更加强调方法?
高:首先就是从动手能力来讲,德国有这个能力或者有这个条件。我有的同学都是几级几级技工,国家发的那种标准证书。他们有这种学校啊,培训啊,家里有工作房啊,就是有兴趣自己动手做呀,他有这个习惯。像我们中国人现在,想做一点东西或什么,家里或者是整个社会不提供相应的条件。就这几年说有木工房啊,就是大家喜欢来做一做,趣味性远远大过于实用性。
记者:那东方的设计和西方的设计,区别就在这个方面吗?
高:也不是,我只是说了一个现象吧,但我觉得是根本的。
记者:日本人呢?他们的设计是强调动手还是方法?
高:我觉得日本的设计,应该是在东方里,或者是在世界里做得非常好的,它把传统和设计区分开来,传统就是传统,设计就是设计,传统也发挥得比较好,设计做得也很好。比如在电器呀,或者车领域,日本可以说是领先的,对吧?
我觉得现在我们的设计过于强调中国符号,总强调中国式设计,总要给它打上标签就不太好。因为有一些东西不见得是哪个国的,或者是谁家的,把一些好的东西,先进的东西,转换成我们的不是很好嘛?不用非得贴标签儿。如何通过作品内在的东西去体现我们的文化,现在差的是这个环节。
记者:教学中,你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是注重强调个人体验,动手能力,还是方向判断?你会让他们可以回避所谓中国式设计的标签啊,中国符号吗?
高:是这样,我们有几个不同方向,有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背景,我们呈现出来的比较不同方式的。有可能我带的会呈现一种国际化的一种趋势,它是按设计的本源去做,侧重于材料,工艺和功能的思考。但是我们有传统方向的,有可能就偏中国传统的符号,都不一样。
记者:这一次毕业创作挺成功的,和新的展示空间也有很大关系吧。以前你们做出来,大家看不到,只拿一点点出来,这次这么大的空间,你们有了充分展示的空间。
高:对,这个学校给的这次机会也非常不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和肯定吧。因为本身我们专业在燕郊嘛,他们也是做得比较努力,想有一个代表自己的东西。美院人有这种特征,强调自我,对自己有要求。
记者:他们从燕郊来美院展出,可能有一种突然回到妈妈的怀抱,被认可的那种感觉。
高:对,原先总说是私生子,是吧?从教学条件各方面,学校也是从多方面考虑,在那边建了车间,学习的条件还可以。但是对于了解社会或者是看展览啊,参加活动啊,的确也有很多不便的地方。
记者:你对今年的毕业生,还是比较满意的,是吧?
高:对的。
记者:他们马上就离开校园,真正的面向社会了。就像刚才你讲的,开始要有更多的生活经历了,你对他们有什么期望?
高:我对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别太着急,就是把心能够稍微放平稳一些。因为做产品还不像其它类别,它需要一个沉淀或认知,或熟悉的过程。年轻人都有冲劲儿,比较冲动,想往前奔。但是,刚一开始这几年,还是一定先把基础做好。那以后你能冲得更高、更远都没问题。仅仅为了短期冲刺,缺少很多沉淀的话,以后会有困难。
(责任编辑:邓晓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