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艺术本体之下地缘绘画风格的展现与再构
2015-06-25 10:12:08 张红梅
——“情系长白”长白山美术作品展展览综述
2014年3月6日——15日,由吉林省委宣传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吉林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情系长白——长白山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同时还于开幕式当天举办了“情系长白山——长白山美术作品展”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围绕长白山文化艺术创作展开学术研讨。
本次展览的缘起,是在吉林省积极打造“长白山文化”的战略背景下举办的,展览汇集了吉林籍的逾百位艺术家的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作品,是一次以长白山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艺术展览,通过展览明晰了在整个东北美术发展中吉林美术发展的整体状态。长白山是一个地域概念,广义长白山指整个泛长白山地区,为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山地的总称,长白山具有原始、天工、博大、富饶的特点,是地球同纬度地带自然状态保存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种自然特征的鲜明性使得长白山成为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符号,同时由汉、满、蒙、朝等多民族长期共同创造的多元一体的区域文化,又使长白山成为吉林文化的象征。
总体来看,以“长白山文化”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源于上世纪60年代,以吉林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王庆淮(1909—1982)、孙天牧(1911—2010)教授以及黄秋实(1928—2006)、许占志(1940—)先生等为代表的国画家们开始以东北及长白山地带文化为创作题材,以国画北派山水技法为宗,在艺术风格上重骨气呈现、重实景写生,于东北地域范围内率先确立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国画北派山水风格,在当时被称为关东画派或长白画派。与此同时,以靳之林、胡悌麟为代表的油画艺术家也开始在吉林省建立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方向,至80年代由胡悌麟,贾涤非创作的油画《杨靖宇将军》成为这一时期表现长白山文化的代表作品,于1984年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贾涤非、赵开坤为代表的表现性油画开始发端,90年代以来,以赵开坤、任传文、刘大明、王建国等为代表的东北表现性油画开始在国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并延续至今,成为吉林省在东北乃至全国最有影响力的绘画表现形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吉林特色和魅力的艺术发展之路。总体看来,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围绕长白山文化进行的美术创作主要呈现出的艺术特征是:以表现性的风格为主,表现长白山,表现地域性,以写生的方式及在此基础之上饱含着人文精神或观念性理念的再创作。
学术研讨会由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主持,与会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展览主题“长白山文化”展开研讨,结合展览对地域性绘画的发展状况做出梳理,对已经建立的地域艺术风格进行评析,对未来吉林省的绘画创作提出希望和建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先生在谈到长白山主题创作时谈到:它经历了一个过程,从表现手段上来说经历了从国画,然后再到油画,版画,水彩,然后是雕塑,从它的绘画风格来讲经历了一个写意到写实,再进入到表现甚至说进入到一个以观念主义为主的多种手法同时并存的状态,这是对长白山主题创作发展历程的学术性梳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先生则从具体谈起,以探讨山与树、山与人的角度切入,认为吉林艺术家的创作具有“雄而秀,冷而温”的特点,同时又有着与地域接近、地理环境相似的的辽宁、黑龙江的绘画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副院长丁宁先生则认为在当前本土全球化、全球本土化的社会语境下,强调一种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地域特征也许会有特别的含义,具有地域性的东西弥足珍贵;著名批评家杨卫提出基于地域性的艺术创作,更多的需要观念化的艺术,使地方的艺术创作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同时又具有东北地区的文化特质;《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则从展览本体的角度认为展览方面呈现非常的丰富,在策划方面还可以加强理论的梳理和展览逻辑的呈现。绘画风格的形成和地域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长白山文化是一种风格鲜明的地缘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基盘,源源不断地为吉林籍的艺术家提供创作母题,使他们在创作题材、方法、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鲜明地域特征,这是视觉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受到具体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具有时代性的样式和风格。
在本次展览中,围绕长白山文化的艺术创作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对长白山自然风景的表现性呈现。在学术研讨会上邵大箴先生针对表现性绘画曾谈到:表现性绘画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要寻找客观物象,寻找客观自然界具有表现性的因素、表现性的题材以及表现性的物象加以表现。第二个问题是最重要的要有自己的主观感情,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情。长白山有着丰富的自然风景:高山天池、原始森林、瀑布河流、云雾冰雪,以自然中的元素为中介,艺术家以表现性的手法在画面中重建情境。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方人的性格大气、豪爽,情感表达深厚持久,艺术家将自身的这种主观情感转换成意识符号和艺术图式,将北方人奔放的性格特征和长白山壮阔、博大的地域特征都表现出来,这种人和自然的关系,在很多的画面中是以线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在油画中,有中国传统意味的线的形式特征突出。国画中王庆淮的《松林飞雪》、黄秋实的《无需故作擎人笔》,水彩中李振镛的《长白山脚下我的家》、肖明的《乡音》、张群的《零上一度》,版画中张延新的《北方的阳光》等,生动地描绘了长白山的林海雪原,笔墨写意、情境真实,笔法具有高度的表现性。油画中赵开坤的《长白老林》系列、任传文的《海》、王建国的《秋》、吴向东的《秋溢农家》等也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艺术评论家、《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先生在谈到吉林的油画创作时指出:在自然气候及地貌特征上,长白山给予了吉林油画创作非常丰厚的条件,成为吉林油画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种类型是对长白山地域精神的观念性传达。这一类创作以地域环境为载体,以具有当代性的表现手段来呈现精神与物象之间的深层关系,注重自我精神性的传达,使个体的文化积淀和地域性的文化渊源有机结合,并从中生发精神力量与艺术语言,这类绘画以油画为主:贾涤非的《长白天地》、宋学智的《源》、张谧诠的《日行千里》、张景泽的《长白冬雪》、刘兆武的《长白之路》、侯庆丰的《山水》等,水彩中陆浩然的《长白暮色》、雕塑中韩文华的《九个一立方尺》等也都属于这种观念性的表述。如果说第一种类型的创作风格是外向奔放的,那么第二种类型的创作则是内敛沉静的,它以理性的叙事性、内化的思想性延续、丰富着长白文化的内在脉络。正如王端廷先生评价的:通过对地方题材的描绘表达了人类具有普遍性的精神价值,即自我、真实和自由,实际上这种精神追求恰好与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观相吻合。第三种类型是对长白山文化中历史风貌、人文风情的多元性再现:这一类创作集中反映了长白山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景观,他们从风土精神的宏观视野到个人生活体验的微观视野都紧密围绕长白山这个精神坐标,是特定区域中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社会情境等的整体性表现,其中既有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表达,也有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写实描绘。油画中胡悌麟的《冬天的温暖》、刘大明的《夏日园丁》、郭晓光的《白山水电站·大坝》、孙昌武《春的节拍》;国画中孙志卓的《小憩》、史国娟《雪打灯》、傅宝民的《千之绪》、类维顺的《东北抗联》、缪肖俊的《查干湖冬捕》、秦嗣德的《流动的乡土》、王可刚的《春到长白》,雕塑中殷晓峰的《关东魂》等,多样性的人文符号构成了长白山文化中乡土精神的真实图景。美术是视觉艺术,视觉艺术必然要通过样式和风格来呈现,风格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风格上的地缘性是以人居住的地域或人际关系来确定,风格上的艺术性则是通过一定人文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个性来体现的。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地缘性艺术风格的建构必然要受到地缘性文化的影响。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吉林省的艺术创作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地缘性特征并在全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展览可以看到,已经有部分艺术家开始逐渐摆脱地域特征,重新回归对艺术本体的探究,试图超越一味建立画面图式与风格的阶段,实现艺术内部语言的推进使视觉与精神相结合,也就是说要开始尝试超越或摆脱地域性的样式来源,把长长白山和长白山文化当作创作的文化原点和起点,如艺术批评家吴鸿先生所说的那样,把长白山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而不一定把它当作一种具体的对象去描画,即长白山文化是一个精神资源,艺术创作以此为基础但要有突破,与时代、与全球化的艺术语境相结合,在艺术的本体领域超越风土塑造新风格,使吉林省的艺术创作能够超越地缘性而具有更强的当代性、更高的精神性,从而使吉林省的艺术事业具有更大气象和格局。
张红梅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文艺学博士
附 注:
王庆淮 《松林飞雪》 中国画 96cm x 173cm 1979年
傅值桂 《长白脚下》 油 46cmx61cm 1968年
贾涤非 《长白天池》 油 55cm x 77cm 1988年
黄璘 《泼墨飞瀑汇三江》 中国画 260cm x 577cm 2014年
韩永利 《雪原故乡》 中国画 96cm x 178cm 2008年
赵开坤 《长白老林之一》 油画 90cm x 190cm 2013年
胡悌麟 《冬天的温暖》 油画 120cm x 120cm 1993年
邹立颖 《五月的风》 中国画 220cm x 200cm 2012年
吴宇芳 《蝈蝈》 油画 100cm x 90cm 2010年
(责任编辑:刘欢)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