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青春的情愫——吴静涵油画欣赏

2015-06-29 16:56:11 未知

  吴静涵,男,1964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97年参加《走向未来--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1997年于香港MEMORY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01年于香港MEMORY画廊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2002年旅居法国;2003年在法国克莱蒙费朗举办个人画展;2004年参加奥佛涅地区艺术邀请展;2005年在法国布里尤德举办个人画展。现为职业画家。同路而行美术合作社成员。

  吴静涵的作品风格是属于非常写实而绝无所谓的“形式感”的那种,纯熟的技法,都忠实地展现出人物原本的光色和情感,画面非常的自然、质朴;不做作,不矫情,不张扬令而人回味,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描述的少女在杰出的光影效果下极具质感,使观赏者常常忘却面前的景物只是一幅画作。然而,这些“真实”却又似乎与你保持着距离,超脱于声色犬马的现实世界外。吴静涵对于光的把握是杰出的,他给我们描述的真实具有一种不甘落后的美质,看来画家对于人物的本性有着独到的理解。我的画需要的是一种单纯,但不失丰富的感觉。

  吴静涵以农村少女为题材的“红衣系列”的创作,如《五月》《家乡的围栏》。那一系列绘画以逼真描绘纯真的少女和农村景物着称,画中人身着以前农村常见的红衣裤,透露着乡村女孩的自然、朴实的内在气质。

  吴静涵说,尽管“红衣系列”曾在香港、北京等地多次展出,大受艺术市场欢迎,还曾引起一阵模仿潮流,可是他并没有长期沿袭老套路的打算,后来逐渐减少了前期一些画中露头的甜俗味,侧重描述少女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的迷茫、惆怅,其中作为背景的草地、石块垒就的墙体逐渐具有了某种象征意味。

  吴静涵最近关注都市年轻人面对未来、社会的某种迷茫的青春情绪,他在新作中常常把都市的年轻男女放置在象征意义的岩洞、旷野、废墟中,表现出青春少年对面未知的迷茫情绪,既流露出淡淡的青春感伤,又有若有如无的象征色彩。

  吴静涵说自己试图深入发掘写实油画的表现领域,同时坚持绘画要能带给人基本的感动,我觉得艺术感动人的还是那些基本的东西,比如母爱、希望、惆怅、人和自然的关系等等“。批评家夏芸认为这些作品”以内在气质及精神表达为主,保持着他一贯自然、质朴的风格,在画面氛围营造上,赋予了神秘、梦幻、象征的色彩,并充满着一种震栗的气氛,也许,这正是他对当代现实种种无法解决的现状与矛盾的反映。

  吴静涵最近的新作,以写实人物绘画以及徽派风景为主。有着明确的时代归属感,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透露着中国60后的独特气质。60后一代,是不幸而又幸运的一代。不幸的是,这代人的童年乃至少年经历了时期,父母或被从城市分配偏远地区工作,形成这代人独特的城乡差别生活经历;幸运的是,他们得到相对成熟的学院式教育,并经历初期改革开放西方思想文化涌入大潮的冲击。而在艺术史发展中,这是中国现代艺术真正苏醒的时代,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大发展的时期。在这一代人的艺术中,开始了文化的反思和人性的觉醒,开始了对本土现实的关注。

  吴静涵作品可以说是:从外部为创作寻找素材和根据,从内部建立自己的语言方式、语言体系,并把艺术家的理想和追去通过二维空间的画面表现出来。第一、画面非常的自然、质朴;不做作,不矫情,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做到这一点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中,即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之中。当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看到这些绘画,就会产生一种怀旧的情绪。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它也是人类的一种应该肯定的真实的情感。如果人没有怀旧、没有伤感,这就说明人是被彻底异化了。能保留这种感情,作为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第二、这些作品表现了与其它国家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作为艺术主题它有它自身的价值,这是别的所不能取代的。米勒、凡高、高更都表现农民题材,但吴静涵和他们表现的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吴静涵有自己非常独立的、非常特殊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标准。---吴静涵作品编辑/雨浓

  吴静涵的风格,是属于非常写实而绝无所谓的“形式感”的那种。无论静物、人物,纯熟的技法,都忠实地展现出事物原本的光色、质感和情态,使观赏者常常忘却面前的景物只是一幅画作。然而,这些“真实”却又似乎与你保持着距离,超脱于声色犬马的现实世界外。静涵的作品,分明地打烙着六十年代生人的印记:理想、唯美、执着、含蓄、矫情、泛情、迷离、逃避……但无论如何,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他的一段真切情意和青春岁月,那是在无数个甘于寂寞的日夜,伴着低婉的乐曲完成的。音乐的情绪和思想的片段,都不觉中丝丝入扣地化解在一笔一触之间。

  1、关于近作

  “最近一两年我的画在变化,农村变成了户外的风景,农村少女也变成了年轻的女性,可以说环境不再那么具体,但还是在自然环境中的男与女,想用新的系列表现人性更本质的,更普遍的悲欢离合,回避曾流行的农村少女、红衣服、这些符号。”

  “母爱、希望、惆怅、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我关注的题材,然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的艺术家传达感受的角度和画面体现出来的画面感。”

  2、关于“红衣”系列

  “我在城市长大,但农村的生活对我来说很亲切,父亲长年在张家口研究粮食种子,我十几岁就去过张北,体验过坝上的生活。人总在一个地方,对其生活的环境也就麻木,一个新的环境会带来新的感触和创作的冲动。我的画需要的是一种单纯但不失丰富的画面。都市生活变化很快,乡村的石头、草地、耕牛、马车、垛草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千百年来却变化不大,构成农村永恒的美丽。现代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很多实惠,但乡村的恬淡永远是美丽的牧歌,从另一层面也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反驳。我想在画面中凸现农村姑娘和现代都市之间的隔阂,画面的人物都暗含着惆怅和悲凉。我的一幅作品《栅栏》,表现的是两个农村姑娘趴在栅栏上,她们表情单纯、质朴,有着不可名状的思绪。寓意着她们追求文明的进程被阻碍,理想被拦截。”

  3、关于“绘画性”

  “我不太画纯粹的肖像,但没有人物的风景也很难传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我画画喜欢以一两个人为主,又有同样比例的风景出现。我习惯用小笔处理画面和造型,我喜欢画面单纯,但用笔丰富。”

(责任编辑:无此用户[710])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