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帚之笔”梁金城画活农民草根生活

2015-06-30 08:20:31 未知

  炎炎烈日下,万木葱茏。最近,驱车驶出翔安隧道,让人们眼前一亮的,不仅是翔安区新店镇映衬在蓝天下的红花绿叶,还有一排“图说价值观”的活动展板。色彩斑斓的画作,全是由翔安农民画构成的。翔安农民作者创作的这一批作品中,44幅被市委宣传部作为公益广告精品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

  一幅幅农民画,组成了一部历史,翔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在上面。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纷纷拿起画笔,加入到推动翔安乡土文化大发展的滚滚洪流中。不久前,翔安再次凭借农民画捧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奖牌。

  说到自己的老师,这里的不少农民画家都会脱口而出“梁金城”的名字。这位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风靡全国的农民,和陕西农民画画家李凤兰并称为“南梁北李”。

  上个周末,年逾七旬的梁金城,还在位于新店镇蔡厝社区的家里画画。作为当前新店镇“三支笔”之一的“帚之笔”,他常常自嘲地说:“画农民画,就像拿起扫帚扫地一样,是每天必做的事。”

  家乡变化激发创作灵感

  朴素的构图、鲜艳的色彩、浓郁的闽南乡土气息……如今走进新店镇,不管是庙宇、宗祠、壁砖还是家具,常常可以看到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画作。这些画的作者,无一例外的都是农民。梁金城走在乡间小道上,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认识他。这位喜欢以新店农民自居的名人,说起他的“最爱”,总是滔滔不绝。

  农民画画看似新奇,但翔安农民画并不是“新生事物”。梁金城回忆,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它,当年在新店镇就颇有“市场”——一些农民在农耕之余,喜欢把自己的生活画到画里去。这其中当然包括梁金城。《蔡厝新貌》,这幅发表于1958年的作品,是他发表的第一幅农民画。梁金城说,新中国成立后,家乡的变化一次次强烈地冲击着他,终于让他的灵感如潮水一样奔涌出来。

  不过,除了梁金城外,当年成名的并不多。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翔安农民画曾一度沉寂,创作队伍萎缩,创作作品减少。

  创作接地气的农民画

  农民画的萧条,并没有让梁金城放下手中的画笔。“我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画画;我可以一个月足不出户,但不能一天离开画室;我可以一年不添一件新衣,但不能一天不摸画笔。”梁金城一边画着,一边发出爽朗的笑声。

  墙上挂满了画,箱子里装满了画,地上堆满了画——这就是梁金城的家。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家里谷仓上镰刀、斗笠等农具,甚至平常使用的扫帚,也都和画堆放在一起。

  在梁金城看来,这并不奇怪——他平时作画的手,就是扫地的手,两者并无区别。“拿画笔作画,就如拿扫把扫地,不亦乐乎!”梁金城解释,创作要接地气,他本身就是农民,他的农民画,也要把农民最草根的生活描绘出来,刻画给更多的人品味。

  就这样,白天双脚浸在泥地里,晚上挥毫泼墨、一气呵成。梁金城作品的题材也由农家生活拓展到家乡的山水、农村的新貌。《翻腾的海岛》入选全国全军美术展览,《香蕉家禽》入选全国农民画展,《锦上添花》获省农民画展优秀奖……虽然荣誉接踵而至,但梁金城逢人还是自谦地说:“我是农民!”

  让农民画后继有人

  新店镇的美丽新城建设如火如荼,让梁金城的心情难以平复。他说,要画的东西太多了,他不仅要自己画,还要带动更多的人一起画。

  出个门,就有不少路人叫他“爷爷”——这一点,让梁金城很自豪。这几年,有许多人找上门来,央求跟梁金城学画画。有趣的是,学生们从来不叫他“老师”,而是亲昵地称呼他“爷爷”或“伯公”。因为在学生的眼里,梁金城和蔼可亲,大家在一起,亲如一家人。

  梁金城带的学生数以百计,却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他常常还要倒贴画纸、画笔、铅笔等——6元钱一张的画纸,有时候他一送就是几十张。

  梁金城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传统的技艺传承给下一代,让更多的年轻农民,能够“沉下去”,像拿扫帚一样挥笔自如,把普通人的生活更加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来。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牛静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