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荒木经惟《香港之吻》

2015-07-01 09:09:31 周婉京

荒木经惟铂金涂相作品《香港之吻(HK9001)》 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供图

  一个经常穿花图案的无袖背心、将头髮梳理成“猫耳”形状的日本摄影师在一九九七年四月首度造访香港,以他独特的“照片私情主义”视角寻找藏在这城市角落的秘密。他的摄影是有私情的,他毫不避讳地承认自己只拍喜欢的人和物,越喜欢拍得越多,而他便是那个曾“吻”过香港的男人─荒木经惟。  

  一九七一年,苏富比在伦敦举办首个摄影作品专场,开启了西方影像拍卖市场,确定了摄影作品是具有投资价值的艺术品。四十四年后,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以荒木经惟的系列作品“香港之吻”领衔带来“写真!日本摄影的歷史与当下”展售会(下文简称:“写真!”),在一帧帧被定格的瞬间中探索日本摄影的创作与收藏之路。

  作品以香港为背景

  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林家如在本报专访中介绍,此次展售会共推出超过一百件日本摄影作品。其中“香港之吻”系列收录了五十二件荒木经惟的作品,由艺术家从逾五千张底片中精选出来,经日本视觉媒体公司Amana代理参与展览。林家如概括了“写真!”独有的两个“第一次”:既是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的第一个摄影展,又是荒木经惟以香港为背景摄影作品的首次发表。

  另一边厢,採用铂金涂相印相技术印刷的“香港之吻”保存期可达五百年,每张照片限定五个版本,从艺术品材质与版数两方面保证了这批作品的收藏质量,能够长久留住黑白光影的感动。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部资深专家黄杰瑜认为荒木经惟的“香港之吻”具有一定的私人性,将香港拟人化地比作伊人,契合了荒木经惟曾以日记写下的香港印象:“‘香港’不就是指‘芳香的海港’吗?这么诱人的魅力,如同一缕香气在这个城市中四溢。”

  日本当代摄影艺术在战后开始发展,以荒木经惟为代表的一代先后经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广告摄影”的流行,逐渐接受将摄影变成个人艺术的表现手法,并不断萌生出新的、强烈的意识。再看“香港之吻”,艺术家发展了斯蒂格利兹(Alfred Stieglitz)“画意摄影”的概念,将相纸当成表意的画布。荒木经惟没有选择刻意地在照相机前摆置元素,而是将结构本身当作拼贴,雨后街道上的消防栓,地铁里的白衣女子,倾斜的维港海面……一切都变成荒木经惟式的符号,又像是恋人纷纷的絮语,印证了他笔下的那番说辞─“在香港,我不懂这里的语言,然而拍照的时候,想法是可以互相理解的。”

  老中青同台献艺

  是次展出的五十二张作品同时提供单张收藏与整套收藏的方式,单张作品的售价按尺寸、材质的不同定于数千至二万多美元之间,而整套购买的总价是二百万港元。林家如称,展览的主旨在于藉摄影推广“艺术生活化”的概念,除了荒木经惟,同场亦展出森山大道、细江英公、蜷川实花、川内伦子、水谷吉法、赤鹿麻耶、Kosuke及Nerhol的作品,让“老、中、青”几代艺术家同台献艺,在形式上有平面与立体摄影两种形式。

  “全场作品的总值不过是几百万美元,可能还没有一张油画价格贵,但我们希望透过平易近人的价格降低收藏者入门的门槛,吸引对摄影有兴趣的藏家,顺应亚洲艺术品市场年轻化的趋势。”林家如说。

  然而,比起西方当代摄影单幅作品已达数百万美元的情况,亚洲当代摄影与欧美作品相较,在市场表现上仍有明显的差距。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于一九七七年创作的《无题电影剧照》去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五百九十万美元成交,而史上最高价的摄影作品实为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自拍照,曾在二○一一年伦敦苏富比春拍以一千七百四十万美元的高价拍出。无论是伦敦或纽约,摄影艺术皆已成为继绘画、雕塑之后的第三大艺术专项。当被问到苏富比何时能在亚洲为举办亚洲摄影艺术拍卖专场时,林家如与黄杰瑜这两位专家相视一笑,随后异口同声地回答:“很难估计,但现在讲拍卖专场是言之过早。”事实上,亚洲摄影家作品的价位与亚洲艺术市场对摄影的接受程度都有待提高。

  发掘最“真”一面

  至于等待的时间要多久,黄杰瑜在思考后分析说:“西方摄影比亚洲走得靠前,就像是日本摄影比中国摄影走得靠前,摄影艺术的发展与当地胶片工业、影像技术及经济环境都有关系。想要在市场上取得显著提升,先需要艺术家在市场上有成熟、稳定的认可,本地藏家也需要形成较为完整的收藏系统。”相比日本,中国当代艺术摄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虽然王庆松、杨福东等人的作品在外国市场也曾取得数十万美元的拍卖成绩,但他们毕竟是少数。目前,摄影尚不具备与架上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品领域“一较高下”的实力。

  回到展览的主题“写真!”,写真在日语中指的恰是摄影,一个“真”字似乎浓缩了按下快门的瞬间与镜头传达出来的种种情感。就荒木经惟的摄影而言,两位专家期待藏家能够更深入了解其艺术语言,接受胶片上的裸露人体,发掘荒木最“真”的一面。游走在苏富比艺术空间内,观者不自觉地变成像荒木经惟一样的城市“漫游者”(Flaneur),凝望?他眼中的香港,也许是另一个我们所不了解的家乡。展厅墙上悬挂?上世纪拍摄的一些原始老照片(Vintage Photos),为这漫游蒙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