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唐的治砚之路
2015-07-06 15:31:18 未知
2015年5月18日,值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之际,临沂岭上砚文化博物馆举行揭牌仪式,该博物馆由刘克唐大师和夫人曹桂兰自行出资筹建,博物馆设有砚品综合展区、砚的历史演变展区、名人名砚及鲁砚发展展区、中国名人名砚展区、鲁砚创意展区五大展区。集中陈列展出了我国自汉代至今各时期的砚台、全国各地的名贵砚种、名家砚品等260多件,其中尤以刘克唐先生自制的敦煌印象巨砚最具特色,形象地展现了砚的发展演变脉络和砚的艺术魅力。该博物馆将免费向公众开放,开展公益培训、讲学、砚石展览等活动,打造成一个研究传统砚文化技艺和培养年轻制砚艺术队伍的公益平台,推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临沂岭上砚文化博物馆的诞生不仅是为公众提供了解砚文化的平台,同时也是刘克唐一生心血的结晶。刘克唐钟情于砚,痴迷于砚,是一个为砚而生的人,这与他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刘克唐1952年生于山东的一个躬耕之家,初中毕业就辍学当了农民。197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几个同乡开始学习石匠手艺,专为外贸部门制作出口的小石狮、小石马圆雕和山水画浮雕。几年之后转而学习镌刻鲁砚。说起学艺经历,刘克唐感慨万分,初涉治砚时买不起书,只能借回厚厚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甲骨文汇编》《钟鼎字源》,利用业余时间,一字一句全部抄了下来……也正是凭着这样的努力, 他的艺术成就才被逐渐认可并传播至海内外。国内制砚者众,但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少之又少,鲁砚刘克唐就是其中之一。
刘克唐
看到刘克唐的作品,你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饱经风霜的一节空竹,云遮雾罩的一方池水,怪石环绕的深壑清涧,诗词相伴的当空皓月……一块块看似笨拙不起眼的红色石头,到了刘克唐的刻刀下,就成了一件浑然天成的鲁砚艺术品。“怎样把思想和石头吻合起来,就是‘静听石语’这四个字。”刘克唐说,有时他会一头扎进砚石堆,有时沉默,有时私语,与砚石对话,成堆的砚石将他带入自由的创作天地。“如何利用花纹和材质,如何将修养融进去,早就成竹在胸了。”如此,他的刀下所降生的石头所特有的灵性是独一无二的。百艺之才,源乎创意。这种不拘俗成、自成一体的艺术手法,不但是刘克唐的艺术特色,更成为目前山东鲁砚的艺术特色之一,即强调石料的天生自然形态,注重作品的自然材质美感,点缀诗文、书画等中国文化精髓来增添作品的文艺情怀。
刘克唐将雕刻、书法、绘画、文学等因素集于一方石砚之上,使古老的鲁砚焕发出艺术青春。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小篆、隶、行、草、楷……这些他镌于砚上的文字或古拙或秀丽,被专家称为“非谙熟中国文字演变史者不能”。刘克唐有一组闻名遐迩的组合砚台“唐诗三百砚”。一经问世,立刻在石刻艺术界引起轰动。以白居易诗《长恨歌》为例,洋洋洒洒八百多字,他直接奏刀一气呵成,字体虽小而神完气足,让人不由得击掌赞叹。难怪有收藏家评论,这组砚台不但是精品,更是极品,开创了中国大型系列砚的先河。
从艺四十多年来,刘克唐收获着他丰厚的成果:“黄河情砚”赠给日本前首相宫泽喜一;“听竹砚”作为国礼送给日本明仁天皇;“泰山砚”展出后名震京城;“甲骨砚”“相思砚”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珍品;他本人于199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些响当当的称号和荣誉,记载着他的探索之路,与此同时,鲁砚的大旗也被高高擎起。刘克唐通过对多艺术门类的涉猎,使自己的作品走向深沉和博大。他制作的每一方砚均独具匠心。他相石、上墨、雕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巧用石纹,活用石色,使构图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意境。
刘克唐书法作品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回归,正在形成一股推力,使得砚台迈出低谷,并顺势上扬。同时也加热了市场上对砚台的收藏热,但刘克唐坚持只做精品之作,不为市场所需动容,“我一年刻不了多少砚台,假如有人付重金让我制作砚台,我绝不干,不会让市场牵着鼻子走。”刘克唐说,“真想一个人躲起来,静心创作,寻找心中最想塑造的作品。”在他心中,对砚文化的艺术探索之路永不停息,这座临沂岭上砚文化博物馆不仅是他对砚文化研究成果的化身,同时也将见证他对砚文化的执着追求。
(责任编辑:常皓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