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陈晓文:诗的造型师

2015-07-08 11:57:27 未知

  陈晓文出生于福建省宁德市下辖的古田县。这是闽东土地面积第一、人口总数第四的山区农业大县,一个千年古县。陈晓文在这个设立千年的古老县城中成长,从小就流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从小就学习艺术涂鸦,就学后更是考入厦门工艺美院雕塑系就读。为了能够感受艺术最生动的脉动,2002年,陈晓文前往法国留学,到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度去进一步锤炼自己。2006年毕业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三维电影专业的陈晓文进入法国ARTFX三维艺术公司工作。2010年初他回国创建陈晓文雕塑创作室。

  对于陈晓文而言,艺术就是用心去感受世间万物,用心去美化当代生活。让生活艺术化,让艺术生活化正是他的追求。在陈晓文看来,雕塑应该去追求一种自由创作的状态,用美去感知世界。

  陈晓文的好友诗人及评论家颜展这样评价他与陈晓文的不同:“我和晓文都写诗,所不同的是我只会汉语,必然地受制于自己的语言能力,而他学的是雕塑,一种独立的空间语言,自然更愿意在大地上完成他的诗意表达。”

  目前陈晓文更多地将精力用于制作公共空间雕塑。在他看来架上雕塑和公共空间雕塑之间只有体量上的差别,并没有增加作者赋予作品的语言信息,但制作公共空间雕塑能够赋予创作者更大的成就感。特别是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创作与制作公共空间雕塑,就是在技术架构的建筑空间中,增加一些人本的诗意片段,使得生活与其间的人们多一些温暖与和谐。而能够感动欣赏者,能够与现代城市相融的景观雕塑,便由此完成了被现代城市空间赋予它的诗意小品的意义和使命。

  陈晓文的作品有其宏大与深刻的一面,他主创的雕塑作品《天伦之乐》作为葡萄牙里斯本城市大酒店(五星级国际大酒店)的大厅装饰被永久收藏。《天伦之乐》以两圆表现分开的阴阳世界,如男人和女人相互吸引,相互追求。《天伦之乐》的以水和火的造型语言分别代表世界的阴柔面和阳刚面,同时,这两个层面是互相分离,互相独立,相互追逐,又有所沟通的。陈晓文说他在创作这个作品的时候心中充满着《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铭句。而正是这种用雕塑表现《易经》的意象最终也征服了投资人和酒店方,让他的作品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视觉艺术符号,在葡萄牙这个最早从事海上贸易的国度里,树立起一个东西方文化相互参照的思想概念。同时,这个作品的喻意还可以进一步地延伸,阴与阳的吸引与沟通,男人与女人吸引与沟通,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吸引与沟通。甚至于里斯本和福州,这两个相对向的港口城市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吸引,交流与沟通。也许500年前的西方圣人艾儒略也在阐述着同一个命题,而历史的巧合有我们看不见的对称模型。

  当然,陈晓文所擅长的不仅仅是雕塑,在法国的8年期间,他主修的是3D影视专业。他在法国ARTFX公司曾参与制作3D动画片《爵士》。这部作品表达出一种入世的艺术的精神,也更多一些西方文化艺术拯救生活的拯救观。一个被病毒入侵的城市析离崩塌,而“爵士”专注于内心的自我,用音乐的灵魂来对抗外部凌乱的世界,对这个城市进行杀毒。而这仅是陈晓文艺术价值观的一部分体现。

  在陈晓文的眼中,3D模拟世界是一种想象的驰骋,在3D的模拟世界人们可以自由假设,任意联想,但真实的存在世界却必须务实于时空的当下界面。在陈晓文看来,模拟世界可以让人体验到成为上帝的感觉,但真实的世界却让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拥有无限的可能性。3D的课业让他从技术上完成对雕塑的理解,而世界的诗意存在却永远是一个艺术家表现的主旨。也正是因此,陈晓文带着他的艺术理想从法国归来,如同数十年前同样从法国回来的林风眠、徐悲鸿、常书鸿等人。在现代纷忙的生活节奏中,陈晓文或者已经无法获得和前辈们一样的艺术身份,但他依然可以传播前辈们的艺术理想,继续前辈们的艺术追求,并在其中熔铸入自己的思想与追求。

  陈晓文是一位勤于思考和创作的艺术家。在从法国归来后,他结合最新设计思潮,流行时尚,品味生活等多方创作元素,构建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多方位的展演舞台,并在其中推行他的具有当代性,实验性,前卫性的艺术理念。归国之后,陈晓文创作了多个主题的系列作品,将自己对人生,对现代社会,对艺术的思考用雕塑作品表现出来,在表达自我思考的同时,也引发观赏者的思考。

  他创作的《思想者》系列作品,表达人在思考的状态,用云的穿越。用山的崎岖,用树木的生长、纠结与枯干表现人的某个思想片段与大自然种种意象间的关联。不同的生活环境就有不同思维存在,思想的定律是自身内在与社会万变的外在碰撞而产生的。陈晓文借用的树根的形成来表达这种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作者的意象里,任何人都有不同形状的树根,各种树根就是人们不同的思想。和罗丹的《思想者》不同,思想者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形象,而且要用意象语言达到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形成直观的感受。

  《蒲公英》系列作品则直观地表达了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信息的心源辐射成为了一个概念模型,而这个概念模型上的片面观点如耳朵、眼睛、嘴巴都是单一,又因为信息的复制效应构成了一种群像。这种群像或者还表现出的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无奈吧,如此纷杂繁多的听、说、看的载体各自集合又互相独立,一种从众的社会心态,一种人们各自为政的信息接纳与传播,都从这一系列的作品中表现出来。这种信息元效果的表现作为一种认识论还具有一定的发现价值。

  《生命的归宿》系列作品则在于表达艺术材料空间的广域性。艺术家用来自生态自然的种种材料,以艺术的构想和语言重新塑造,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呈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陈晓文所使用的材料除了泥土和硅胶之外还有树叶、岩石、残根、破絮、金属弃料等等。在生态主题系列作品中人的形象、人的所在是观赏者们在第一时间会关注到的内容,而材料语言又在另一个层面重新注释了作品中人的存在形态。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个系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又一个生态轮回过程中,我们和外部世界完成了一种语言的交换,并与之共同成就了全新的诗意的世界。

  此外,陈晓文还创作了《汉风》系列、《蜗居》系列等种种意境,表现都有所不同的作品。其中《汉风》系列着重于表现华夏元素的诗意美感,在作品中蝴蝶的剪影让观赏者很容易联想到《梁祝》的凄美故事。化蝶重生的意象,破茧成蝶的联想在此地更是一种文化的重生。此外,古兽的翅膀承载着华夏数千年的文化,融汇在整个作品中正是代表着联想的飞越,现代对于传统的超越。而《蜗居》系列作品则表达了一种对现代城市住房现状的讽喻。挤匝的、空置的和无居可归的蜗牛们构成了一种世相的真实。互相攀爬,叠压,推挤,从层层叠叠中探出头来张望的个体意象让观赏者触摸到,在现代都市丛林中生活的我们的内心深处的压抑和渴望。

  在回国后,陈晓文的创作灵感与欲望压抑不住地迸发出来。最近,他将国内传统技艺与自身的雕塑创作相结合,完成了一组摩尔艺术。这组作品是现代雕塑与大漆的结合,毕竟福州是现代漆艺的故乡。在这组创作中,漆在作品表面舒缓地凝固。在不断的打磨过程中,作品呈现出了美妙的韵律感,这韵律感和空间造型的韵律感和谐共鸣,凝固成篇,构成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协奏曲。是陈晓文对于自身艺术本源的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也是他回溯自身成长,将自身的经历与思考化成凝固的艺术符号的成果。

  对于陈晓文来说,雕塑的诗性美感是由作者的造型表现语言构成的,而诗意美感则是通过作品提供的语言元素进行的解读空间。诗性美感与诗意美感相结合,最终共同构成了雕塑这个空间造型艺术的审美价值。陈晓文把艺术创作看成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选择。在他用思维和双手经营的空间中表达出他的思考,并与观赏者的思考进行沟通、激荡与共鸣,最终谱写出的是语言空间中的诗。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牛静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4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4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