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画文物中的厦门:五口通商前已是重要商港
2015-07-10 09:16:33 未知
西方十九世纪古画——《从鼓浪屿眺望厦门岛》。
最近,中国境外发现了一些十五世纪以来西方人所绘制的厦门地图和与厦门港有关的画作,系统地反映了十五世纪以来西方人对厦门地理的认识。这些古地图和古画印证了古代西方航海家多次航抵厦门港并进行仔细测绘的历史,显示了厦门港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的重要地位,本报记者特向专家请教,挖掘出了这些古画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古地图见证 厦门海上丝绸之路地位
由本报热心读者方先生提供的海外新发现史料中,1646年荷兰绘制的厦门古地图,可谓是目前已知传世最早的厦门及周边海域古地图。这张古地图题为:《中国漳州河口》,漳州河口,就是指现在的九龙江口厦金海域。图中描绘了西起九龙江口东到晋江围头半岛,南起龙海浯屿岛附近海域北到晋江安海镇的海陆区域。专家指出它是现存最早的用西式测绘法绘制的厦金海域专题地图。
我们发现,古地图是绘制于1748年的。其中许多地名在经历数百年后现在仍在使用。其中有:厦门岛、安海镇、安平桥、围头半岛、金门岛、小金门岛、大担、二担诸岛、浯屿岛、鼓浪屿、圭屿岛等,图中还发现当时圭屿上建有圭屿塔,如今圭屿塔已倒塌,难觅踪迹了;图上还绘制了厦门岛外地区海岸线的大致轮廓——可以较容易地辨识出海沧半岛、海沧湾、马銮湾、杏林半岛、杏林湾、集美半岛、同安湾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厦门岛南部、东部海域和围头湾海域各绘有船只,说明这些区域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合海船停泊,由竖起的桅杆和船帆可以辨认出这些船只为中国古代帆船。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想象300多年前多艘船只鱼贯穿梭在厦门港的场面。画面中不仅有中国船只,在金门岛西南部海域还画了古代西方帆船正驶向厦门海域。可见早在17、18世纪,厦门港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外贸港口之一,经常有西方舰船造访。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闽南丰富的物产,如茶叶、陶瓷、丝绸等都是西方商人的抢手货,他们从中获得了巨大的贸易利润。古地图见证了早在五口通商之前,厦门港在17、18世纪时,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正因为如此,这些西方船只经常带有专业的画家和地图测绘师。在厦门及周边海域测绘绘画,客观上,他们用科学的手法绘制了厦门港的水文和地图,让西方了解厦门,甚至可以凭着这些资料使海航家、商人轻松进入厦门。同时,他们也通过画作展现厦门的风土人情,在今天这无疑成为一份珍贵的史证。
古画作展现 厦门贸易商港风情
茶市图。
在这些新发现的史料中,有几张和厦门有关的画作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其中有一张绘制于19世纪题为《从鼓浪屿看厦门港》的彩画,十分生动地描绘了厦门的城市和港口风貌。
据有关专家介绍,那些停泊在厦门港的巨舶叫做大“福船”,俗称“三桅船”,顾名思义,这种船是由福建制造的,有三支桅杆,可以进行远洋航行。从画面中小船的比例可以看出福船的巨大,通常每艘福船可以运载十几吨甚至几十吨的货物。可见当时厦门海上贸易的繁盛。有趣的是,我们从画面上还发现有个人推着独轮车正往码头的方向行进,车上装着两个方形的木箱,专家告诉我们,那木箱很可能就是装茶叶的木箱。通常是大箱装小箱,小箱装茶包,这样能够较好保护茶在远洋运输的过程中不受潮,不走味。这种包装方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了解,茶叶贸易在历史上一直是厦门最大宗的贸易商品,西方人对中国茶充满了兴趣和爱好,他们甚至到茶作坊中去看茶是怎样制造的。
在一张古代荷兰画家绘制的《茶市图》中所示,穿着洋装的西方商人正在和中国的茶商交谈,他们也许正在谈判一桩茶叶贸易。在他们身后,一些挽起裤腿的工人,正打着赤脚,用最原始脚踩的方法将茶叶踩揉。整幅画面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似乎可以从画面中嗅出阵阵茶香。从图片中还可以解读出一个流传至今的饮茶习俗:闽南人好饮茶,泡茶时,第一道茶水一定是要倒掉的。尽管如今制茶技术十分卫生,可这一习俗还是被保留下来,原因就是最早的揉茶技术只能是由脚踩揉,因此留有俗语:“一遍脚屑,二遍茶叶。”意思是第一遍茶把脚踩揉的“余韵”去除掉。专家指出,这张画作的发现,使流传已久的俗语得以证实,对研究闽南茶文化独具意义。
境外史料 留下诸多待解谜团
在这些珍贵的境外史料中,有一些地图上和画作上的文字信息通过与厦门史料的对照,仍留下许多谜团。
另有一张由荷兰人绘制于17世纪后期的厦金海域地图,附有文字:“中国附近诸岛,为以前著名海盗一官及国姓爷所据”,其中的“一官”,是西方人对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称呼;国姓爷,就是郑成功。同一时期的另一张德文古地图,图中也标有“Pallast des Unter koeniges”,翻译过来即为“国王的宫殿”,据专家指出,所说的“国王”应是指延平郡王郑成功,但根据图中所标的位置,该地是郑成功、郑经父子经由厦门时的演武亭,是否演武亭区域还有郑成功的府邸(宫殿),厦门史料记载不详。郑成功府邸到底在哪里仍是一个待解谜团。
在德文古地图上描绘了一处Frauen Insel(女人岛),闽南所有地理史料中并无“女人岛”的记载,根据地图上的区位如今应是指大嶝岛,地图文字说明记载,荷兰人在这个岛上发现几座庙宇里,供奉着多尊“女体偶像”,于是把该岛取名为“女人岛” 。本报记者前往大嶝岛,发现大嶝岛上今天还存有多座妈祖庙,但妈祖庙形象基本相同,且一庙一尊和地图所载并不吻合。据当地民俗专家张再勇先生介绍,有一座宗庙是为了纪念郑万娘照顾弟弟一直未出嫁。但庙内只有画像并无塑像,也与所载不符。当时岛上的多尊“女体偶像”,也成了待解谜团。
除此之外,这些史料中还在厦门岛上偏北部画了一座位于山上的塔(Thurm),应当指厦门岛东北部虎仔山上的明代古塔虎山塔,当时对来厦门的西方人来说,虎仔山塔起到了航标的作用,《厦门志》中也有相关记载:“虎山……俗呼虎仔山。其势北拱同安。万历初,建塔于上;为水口捍门”。如今虎仔山早已无塔,原虎山塔的方位在哪,至今仍是个谜。
西方古地图最早绘出厦门老城区
1748年法国巴黎出版社的《航海通史》一书中收录了由18世纪法国制图学家和水文学家雅克·尼古拉斯·贝林绘制的厦门港法文地图——《漳州湾及厦门岛、金门岛地图》。1753年,德国人将《航海通史》翻译成了德文,名为《漳州湾及厦门岛、金门岛地图》(见配图)。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地图对厦门岛的轮廓描绘很准确,并绘出了筼筜港,且多标注了维度、水道深度。最重要的是,在厦门岛的西南部、筼筜港以南标识出了厦门的老市区,这应该是最早绘出厦门老市区准确范围的一幅地图。德文图中标明的厦门地名有Insel Emowi(厦门岛);Emowi(厦门,指厦门老市区);Pallast des Unter koeni-ges(国王的宫殿),指郑成功的府邸;Insel Calla Micou od Kolong-tso(Calla Micou岛或鼓浪屿),Calla Micou是当时西方人对鼓浪屿的另一种称呼;Lackateyn,疑即刘五店。据中方史料记载,1663年荷兰舰队曾在此停泊;Frauen Insel(女人岛),应当是指大嶝岛。据载,荷兰人在岛上发现庙宇里面供奉着多尊女神像,于是把该岛取名为“女人岛” 。
地图在厦门老市区的东南边缘和鼓浪屿上各画了座堡垒(Fort);在厦大白城、胡里山一带画了两道防御工事(Schanzen);在厦门岛上偏北部画了一座位于山上的塔(Thurm),应当指厦门岛东北部虎仔山上的明代古塔虎山塔,现已倒塌;在厦鼓海峡的西北端注明港口(Hafen),并且环绕厦门岛沿海均标注了水道深度。这张图说明,最迟到1748年,离鸦片战争爆发还有92年的时候,西方人已经多次环绕厦门岛航行,并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水文测绘。
(责任编辑:牛静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