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艺术的“江湖义气”和“书生意气”
2015-07-14 13:29:37 邹萍
【美院实验艺术观察之一】国美跨媒—愿景生产基地
【导语】2011年,吴山专和英格被邀请设计某学院的LOGO,时任副院长提出了一个设计要求:要有“叙述性”,吴山专和英格接到任务后便开始不断画设计图。反复纠结中,一天英格突然提出:“何不在两个括号上再加几笔,让它变成螺旋形?”
“螺旋是什么?它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形状。括弧是什么?它是标示关系和先后顺序的符号。”这个充满基本原理和无限愿景的LOGO暗示了莫种属性,而这,恰好是这所学院建立之初的期望之一。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LOGO
最终,两个螺旋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完美括弧被保留下来,并成为此学院的LOGO。
这所学院就是被美国《亚太艺术杂志》称为“亚洲最值得期待的当代艺术教育机构”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以下简称跨媒),成立于2010年9月12日, 置身于江南重镇杭州。
江湖义气和书生意气
2015年毕业季时,高士明和毕业生们聊天,说起了江湖气:“我们这代人最大的精神共性是‘意气'和‘义气',书生意气和江湖义气。”他一直很强调跨媒的江湖血气,不过此江湖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艺术江湖,“那是一个名利场,而我们的江湖是另外一种,这个江湖是有同心愿的人的同行同心。”吴冠中先生去世前,许江院长去拜访他,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临走时许江院长和吴冠中先生道别,这时候吴冠中先生说了一句话:“同此心愿者无别离。”这句话让高士明终身难忘。
从全国美院实验艺术系统范围观察,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的江湖气最浓厚,这一方面体现在系统中教师的江湖性,另一方面则展现在跨媒面对困境的某种担当。
跨媒教师名单十分华丽,大部分都是当下艺术界知名艺术家和评论家,如刚在2015年5月《本份—2015跨媒体艺术学院博士毕业展》上分别获得工作室导师证书及研究所研究员证书的吴山专、陈界仁、胡介鸣、刘韡、徐震、陆兴华、郑波、黄孙权、董冰峰等,再加上原有的一批教师,它们将散落艺术现场中的创作者和话语权掌握者尽力囊括期间并为其所用。其实,跨媒在建立之初就是一群有理想的人干的事情,因为如果从世俗的意义上看,学院的老师都是在亏本教学。“很多国外的学校一看我们老师的名单感觉都很惊讶,因为他们所知道的艺术家基本上1/3都在这里,这可以做多少事情啊!”
这批拥有世俗成功学意义上的大家们都秉持内心最质朴的愿景,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教学。“因为他们都觉得这(在跨媒教学)是一个‘算数'的事情,大家有共同的志向。”2010年起,高士明就和这些“同志们”,如台湾陈光兴、香港张颂仁等,搭档筹划一系列事情,如“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项目,给中国思想界、艺术界引入一批新知识、写作者和社会意识,从去年开始,跨媒一直在筹备的“未来媒体/艺术研修班”也受到社会较大关注,后面马上紧跟一系列关注社会当代各个领域的讲座,活动不断。
“此刻是世界艺术史的幕间状态,艺术领域的破局/开局正在酝酿展开,艺术家这个社会位置需要我们去重新定义,重新占领。”这是高士明阅读了雅昌艺术网某篇关于实验艺术专稿后的留言,他在这段简洁文字中强调了当代艺术界面临的困局,也明晰了跨媒应该肩负的某种使命。
因为跨媒对当前的艺术和媒体状况有着强烈的不安和不满。“中国艺术界已经进入一种很布尔乔亚的状态,原先以批判反叛自诩的‘当代艺术'现在与资本勾结,与时尚合流,浮华、功利、腐败,且自鸣得意。”因此,高士明明确提出:“跨媒体艺术学院是一个生产愿景的机构,同时它还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枢纽,一个媒体、艺术、思想不断循环转化的社会器官。”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