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观察】从架上走向多元 成都当代艺术展览之变

2015-07-15 07:53:07 陈伟静

  导语:对于成都,大多数人的印象一定是“天府之国”、“当代艺术重镇”,这里每年都有很多场大大小小的展览,在这里你常常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架上绘画作品,以架上绘画为主的展览也成为成都当代艺术的一种符号。然而近期这样的符号开始在成都当代艺术场域里变得有些不再适从,先是A4推出“绝对无限的游戏”实验艺术展,随后蓝顶又推出“明天当代雕塑奖成都巡展”,近日,成都当代美术馆为配合暑期档又重磅打造了“数字艺术背后的故事”,成都的展览形式似乎正在悄然声息地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曾被定义为架上的展览符号

  2000年伊始,成都现代艺术馆开启《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有关当代艺术的展览就开始在成都落地发芽,在那场展览中,包括张晓刚、邱志杰、程丛林在内的重量级当代艺术家纷纷亮相。2001年成都双年展首次出现,让成都这片内陆城市再次在艺术圈内引起轰动。2009年成都蓝顶美术馆正式成立,开馆首展《蓝顶——方言的性格》,推出了蓝顶艺术区的14位艺术家的架上绘画之作。2011年成都当代美术馆落户成都市软件园,开馆首展《典藏历史——中国新艺术》仍以架上绘画为主。

  在梳理成都当代美术馆历年的展览时,我们可以发现当代美术馆较为重要的展览如:《历史之路》、《杜尚》、《仰望树冠》,就整个成都的展览而言,这些展览活动是相对较为前沿的,展览形式也凸显着架上绘画的重要性。2012年至2013年,成都当代美术馆共举办了近20场展览,其中以架上绘画为主的展览就有15场。

  2007年成立的K空间、千高原艺术空间,2011年出现的新起之秀——那特画廊等等,成都的几家优秀画廊机构曾相继推出过庞茂琨个展、何工个展、熊宇个展以及众多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展览等等,毫无疑问,从艺术画廊商业的立足点出发,推出以架上绘画为主的艺术展览是无可厚非的。

  至此,成都大大小小的展览给众人留下的印象都是以架上绘画作品为主的,大到美术馆,小到商业画廊,这种展览符号深入到每一个关注成都艺术生态的人心当中。

“数字艺术背后的故事”展览现场

  美术馆的定位思考产生的新变化

  2015年的成都当代美术馆与以往相比是有些沉默的,从年初至今,他们只举行过几场小型的对话和讲座活动,展览模式一直都未开启。常言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7月10日,成都当代美术馆推出了一场与以往形式大不相同的科技型展览——“数字艺术背后的故事”。展览内容涉及AR增强现实、3D打印、虚拟展厅、数字导览、游戏、动画等数字艺术的运作原理、互动与体验,旨在满足成长于数字时代的青少年群体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诉求。作品形式没有一件属于架上绘画,这是为何?

  今年6月,成都蓝顶美术馆也推出了一场“明天当代雕塑奖”和“雅克·德米的梦幻世界电影文献展”,这与蓝顶从一开馆就定位的以架上为主的美术馆方向似乎也有些许偏差。

  其实,身为美术馆机构,不断思考自身优势与准确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一定程度上是要靠美术馆所打造的展览而决定的。作为蓝顶美术馆学术文献部的负责人朱墨认为,蓝顶美术馆发展这些年,最重要的特色是与整个艺术区,与艺术创意文化圈子发生了紧密联系,不仅仅局限于做几个展览,更是在一个搭建一个平台。反过来讲,一座民营美术馆要开拓自我生存之路,必须有这平台做基础,否则就很难持久。

  随着蓝顶自身发展格局逐渐变大,展览就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在成都周边或蓝顶艺术区的艺术家,近几年蓝顶也开始不断思考不同媒介的艺术话题,开始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上许多地区有了艺术交流,也就渐渐有了更多的艺术门类集中体现。

  “当代美术馆今年是想要找这样的一种美术馆特色,我们作为美术馆机构,需要思考自己的定位。”成都当代美术馆的时玉玲告诉雅昌艺术网。成都当代美术馆本身就位于成都市的软件园内,身处IT园区的地理优势让当代美术馆开始有了想探索艺术与科技跨界结合的可能,作为一个旁观者、研究者来看待今天的艺术现象、艺术家的状态,呈现不同以往的艺术展览。

“绝对无限的游戏”展览现场

  非盈利性机构的实验性选择

  A4当代艺术中心作为成都地区唯一一家非盈利性艺术机构,从2011年开始每年6——9月都会做“青年艺术家实验季”,走访邀请不同的策展人艺术家参与此项目,对保有实验精神并持续研究艺术可能性的艺术家小组提供支持和展览机会。今年6月,他们邀请付晓东来做主题展,付晓东认为,当代艺术在发展活跃的情况下,艺术创作题材、内容却相对单一,因此,她发起艺术家走进科学家实验室这样一种跨学科的艺术实验,通过不同学科的不同认识世界的方法,试图探寻不同角度产生的不同效果。

  据A4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李杰介绍,A4当代艺术中心自身的基因是非盈利机构,A4希望推动更多元、多种思维和不同工作方法的艺术工作者与公众交流的艺术生态。虽然成都具有强大的架上传统和群落,但这也成为成都艺术生态需要正视的问题。“就我们这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来看,架上的生态是显性的,这依赖着艺术市场、美院以及师承关系的艺术群落,媒体宣传等等。”同时,他也认为成都还有大量诗歌、行为、实验音乐、跨媒介与新媒介实验小组等群体处于各自的小圈子。A4不光是在做自己构想的生态建构,也将这些可能与艺术产生合力的力量关联起来。

  其实,A4当代艺术中心去年做的“灵感的隧道”也是从架上出发的。A4每年也会做一些架上思考,在“灵感的隧道”中,他们关注的是艺术家的工作转向和工作方法与观念直接的生成关系。李杰:“媒介并不是我们区分做与不做的问题。我们比较看重每个展览所引发的‘被低估的观念或议题’、‘展览实现度:概念—作品—现场—诠释—回应’以及‘教育延伸的可能’。 ”

  李杰告诉雅昌艺术网,A4更愿意和艺术家一起工作,比如今年做的在地实践的计划,就邀请了艺术家,建筑家、人类学家、机构研究博士、环境保护工作者、当地居民以及社区工作者一起参与讨论并一起工作。下半年A4还会有国际驻留项目展览和个案研究的展览。

  多元的展览带来了什么

  有趣的是,多元化的展览形式不止在美术馆、非盈利性艺术机构身上发生化学反应,近期,成都的画廊机构也不甘落伍,那特画廊8月1日也将推出一场荒木经惟的摄影作品展,其实那特画廊之前也有推出过类似的摄影展览,那特每年的展览计划主要还是以架上为主,也会有一些新媒体及装置的,多元化的展览占30%左右。那特画廊吕婧介绍,画廊的计划是希望在偏向市场和学术方向上的都进行操作,以保证画廊风格的多元化形象。每个画廊都有侧重的一些主要艺术形式,主要还是以多元化的艺术家为出发点。

  无独有偶,千高原艺术空间也计划在下半年推出一场多媒体艺术展。仅从2015年上半年成都的展览规模来看,近50场展览中有15场是雕塑、影像、装置和行为艺术展,多元的展览形式占到了总展览场数的30%。

  那么,这样的展览变化会给成都带来什么?据朱墨介绍,从几场蓝顶推出的多元化展览效果来看,市民在接触到与本土的以往视觉不一样的经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认识,比如近期的法国电影展,许多人参观了展览以后才知道原来在上世纪战后的西方还有一场新浪潮电影运动。同样的,前来参观雕塑展的观众也会产生质疑:“怎么雕塑可以做成这样?”不管他们最初接受不接受,但他们看到的就是事实,今天的雕塑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材料和表现形式,甚至跨界到装置、观念、空间等层面。

  如果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讲,更多元的展览也让本土的艺术家、专家随之受益。去年蓝顶曾策划一场德国建筑展,那场展览也吸引了许多本土的建筑师前来参观,“有的建筑师甚至把展览当成专业资料馆,在展厅里蹲点查阅、记录和学习,这点令我们也有点意外。”朱墨介绍道。

  而就成都各个机构都相继推出多元形式展览的问题,时玉玲表示,“其实我们也觉得挺意外的,大家就好像不约而同了,最近一些新媒体、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变得很流行。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好事,因为传统油画的可能性对于艺术家也有很大的限制,以前艺术史上的大师都已经把某一种流派或者技法发挥到极致了,对于现在再做绘画的艺术家也是一种压力、一种束缚,所以我认为如果他们愿意尝试新的材料、新的形式来创作,对于他们本身也是挺好的。”

  吕婧认为,新媒体的展览逐渐出现在成都本土,或许能带动艺术的活性,脱离形式的滞后性。对于大众,这样的新的形式更多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产生一种新的认知,新的价值体现。这一类的展览是不可或缺的。对成都的当代艺术环境下,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艺术作品本身产生的推力。

  多元的艺术展览无疑给这座架上基地城市更多艺术形式上的冲击,也为本土艺术注入新鲜血液。时玉玲认为,当代艺术是要与生活发生关系的,如果艺术与今天的生活脱离在概念上就属于传统了。而在李杰看来,这种从架上到多元的展览转变对成都而言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本来艺术也是在不断突破自身边界的,过分保守是走不长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陈伟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