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书兵:赞礼生命
2015-07-15 09:32:54 董书兵
12年前,随着女儿的呱呱降生,让我以父亲的名义开始认识生命的传承。我从最初的狂喜忐忑,到渐渐地理性从容,忽略掉曾经感情用事的片段,我发现从初为人父的复杂情感中走向成熟,不仅仅是作为男人、父亲的进步,更是对生命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甚至是发现。于是,在我工作、读研、创作过程中,在越来越清晰的作品符号确定的过程中,孩子,董书兵的孩子,成了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同一首歌-2007》 青铜 53×35×48cm 2007年
董书兵 残月 青铜 35×40×30厘米 2008
董书兵 行者 铸铁 160×120×100厘米 2008
董书兵 豌豆公主 青铜 65×20×30厘米 2008
一、探索生命本真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大体说来,儿童是最美的,一切个别特性在他们身上好像都还沉睡在未展开的幼芽里,还没有什么狭隘的情欲在他们的心胸中激动,在儿童的还在变化的面貌上,还见不出成人的繁复意图所造成的烦恼,但是儿童的活泼气象尽管显出一切的可能性,在他的这种天真中却还缺乏较深刻的心灵的特征,还没有现出心灵的深思远虑,专心致志于重要目标的那种神情。”的确,当小小的、鲜活的、脆弱而顽强的生命呈现在面前,他(她)的哭、笑、睡、姿无不展现着活泼与天真、无邪与纯粹,从形式上看,不管是《同一首歌》、《残月》、《行者》、《豌豆公主》等等,体现的与其说和生活息息相关,不如说在意向的重构中回归人性本源。任何生命来到世间,由弱小到强大,由天真向成熟,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的轨迹不过如此。有了孩子之后,对人对事、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会有些不同,或者说更完整、更成熟。常常有观者在看过作品之后发问:是以我或女儿为原型么?其实,这不过是我对生命本真的探索和思考,是自然发展的创作灵感、冲动甚至是欲望。直到我发现人们谈及董书兵及其作品时,会联想到婴孩的符号特征,甚至会直接用“董书兵的孩子们”来概括时,我才会突然感悟到对生命本真的探索居然坚持了这么久,居然有如此高的辨识度和认识度!而我深知,这种感悟来自于对生命本真的敬畏、关怀和选择。
二、尊重生命力量
我在婴儿题材上确实投入了持久而专注的热情,从最初的架上创作到《沉》、《浮》、《觉》、《施》等巨大婴儿系列的完成,我的创作仿佛是沉浸在孕育的生命力量中的喷薄而发。题材没有变,但尺度、材料、工艺、肌理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些常识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孩子们和生活的关系,实际上是转变为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文化创造和生命力量的迸发。
从柔软细腻的视觉上等大的婴孩到突兀巨大的爆发出金刚力士般能量的婴孩,既有我对中国传统造像与西方现代雕塑的双重泥塑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也有我对材料转化中对生命力量的把握和困惑。巨大的婴儿通过碳钢板和不锈钢板的拼接,一身表现两种不同的色调和质感的金属片,保留着焊点和拼接缝隙,是完整还是破碎的?是金属的、工业的,还是柔软的、圆润的?大并不一定代表成熟,成熟是代价付出的催化结果,诚如诱惑和贪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敌,代价付出和取舍得失无人可以避免。《梦魇》呈现的钢盔上惊恐毕现张口大哭的孩子,强力揭示着战争对生命的残忍。与此相对,不锈钢作为现代高科技文明的广泛应用材质与无助哭喊的孩子的神情,却暗示着人类存在与高科技发展之间,似有某种深深的不平衡的忧患。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世界范围内依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战争的毁灭性与人类顽强的抗争。
面对这种小与大的颠覆,弱与强的转化,软与硬的对比,得与失的反思,我更想体现出生命力量在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所冲击的观念和异化的未来。这种生命力量生生不息成为我不竭的创作源泉,也是人类社会进步不竭的动力!
三、理解生命价值
随着一件件作品的积累,对人性、现实、生命终极问题的思考,常常让我陷入沉思,以至于有些“孩子”在泥塑小样中还没有获得生命的力量就已经回归于泥池。这种停滞或徘徊,于我于创作都是纠结和痛苦的。当我在一个阶段追求一种将小小的婴孩揽入怀中无限温存与爱怜的时候,另一种冰冷与爆发的力量可能会令我的柔软荡然无存。当我看到冰冷的金属材质的婴孩在风雨中卧地酣睡的时候,我父爱的冲动又想去温暖这巨大又弱小的生命体,一如想牵着他稚嫩的小手去赴一场生命的盛宴。我对司空见惯的生命有了无以描述的敬畏,这生命的价值岂能通过我有限的创作来实现,这巨大的生命价值又岂能在我有限的生命中来呈现。于是,我又回归到最本来的创作状态。
罗曼·罗兰说:“儿童的生命是无限的,它是一切……”无论观者能从我的那些或憨态可掬、或恬然酣睡、或嚎啕大哭的婴孩中读到什么内容,我都满心欢喜、心怀感恩。我一直以为,作品的制作完成只是完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只有通过观者的解读、传达,整件作品才能堪称完整。婴儿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所有我对婴孩的思考、塑造及想象,都是我对生命价值最朴素的认同!我不能穷尽对婴孩的全部表现,但我愿意在婴孩的母题下去扩充、拓展、丰富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如同眼看着自己的女儿和“董书兵的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起来一般的欢喜,这也是我此生所追寻的价值和意义。
(责任编辑:邓晓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