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晓在色彩世界中遨游 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生命美学
2015-07-22 09:01:21 未知
艺术家晨晓
摘要:2015年7月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杭州市政协、杭州图书馆主办的《杭州·晨晓的色彩世界》、《2015晨晓杭州符号》展在杭州图书馆展览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远离世界中心的新西兰,居住一位来自于中国杭州的画家,远离中国的艺术圈27年,过着他的隐居生活,精心打造着他的精神家园,这位中国色彩教父级人物正是艺术家晨晓先生,这次他带着他的艺术成果重回故乡。
晨晓,原籍杭州,1988年由澳大利亚移居新西兰。毕业于奥克兰大学美术学院,他是新西兰唯一一个以华裔艺术家身份进入新西兰主流画廊的艺术家。自1999年起连续在新西兰7大城市举办个人画展至今,是新西兰排名最前作品被收藏率最高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被新西兰国会,总督府,一些公共机构,银行及本土、海外收藏家大量收藏。
在此展览之际,我们采访到艺术家晨晓和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著名诗人杨炼。
即使跨界
也要在色彩的世界中遨游
记者:为何在杭州举办《杭州·晨晓的色彩世界》、《2015晨晓杭州符号》这两个主题性的展览,它们的连续性在哪呢?
晨晓:这两个展览一个是学术性的,一个是商业跨界类型的。两个展览的连续性就是我的色彩世界,所有我的作品以前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都展览过,现在回到老家来给杭州人一个成绩报告单,第二个在成绩报告单用了一个全新的形式就是我的杭州符号来解释杭州,这也是成绩报告单里面的两个内容,都是有横向连续性的。
晨晓作品
记者:把你的绘画作品印在衣服上,是为了更大众化吗?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呈现方式,这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晨晓:因为我准备走的是大众路线。我认为艺术要接地气,艺术要被老百姓所接受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很多高大上的东西,评论家天天拥护着好像一个象牙塔里面的艺术家,我也不是很感兴趣要当那样的艺术家。我希望我的艺术要给大家所知道,所以我准备把我的色彩用到所有中国的衍生产品上面去,这里面包括丝绸服装、丝巾、包、手机套、软装、床上用品、窗帘、日用品等等,这是我今后的一个发展的方向。
我们现在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把我的色彩演绎到了服装上面去,在杭州大厦80个模特演绎我的色彩设计,效果非常好,特别是老百姓认为这个画怎么可以做到衣服上去,看这个模特在我的画旁边,这个服装又是这个画的一个局部取下来,好像人从画中来的感觉,就是像仙女一样飘出来的感觉,从来没有看见过的,这就是我的一种想法。
另外一个想法,行为艺术现在很多人在做,人家搞不清楚这个行为艺术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我认为行为,你不要往高深的地方去理解,我这个从画中来的模特变成我的服装,我的色彩,就是一种行为,并不是说用高大上的艺术、思想、深度来解释这个问题。
晨晓作品
艺术介入生活 大自然就是我绘画的动力及生命力
记者:在你的作品中,我们除了发现你非常注重绘画的色彩精神,我们还感受到很多美的东西在里边,甚至是很多内心情感的东西在绘画中,这方面能介绍一下吗?
晨晓:我们这一代人是受尽磨难的一代人,因为我们尝遍了苦的味道,当我初到新西兰以后,突然发现甜的东西居然这么甜,所以我的画面中你可以看到充满了阳光、色彩和甜的味道。
第二个我的所有作品就是我的潜意识发出来的,我并没有用我的指导思想来画画,我画画也从来没有素描稿和色彩稿,在画布上画画时更没有铅笔勾出的轮廓后在来吐色彩,甚至我画画时从不参考任何书籍、图片,也许就是把我理想中的色彩通过感性的表达加上潜意识的流露呈现在画布上。当然,只凭潜意识来画画也是不行的,在画面进行到一个时间段后,我会进入理性分析修改的阶段,修改一些色彩的组合与构图、以及色彩间的联系性。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是你在国外生活留学这么多年,回到国内之后有没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晨晓:受尽折磨。什么叫生活?在那边就是生活,在这里叫活着。
晨晓作品
激情四射的年代与杨炼、顾城共同度过 追寻内心 构建自我精神世界中的生命美学
记者:除此之外,我们看到本次展览特邀学术主持、著名的诗人杨炼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往往和其他的展览不同,其他展览当中的学术主持都是一些艺术批评家,对你是如何考虑的呢?
晨晓:因为目前中国的这种形势和这种风潮,我认为由评论家来做学术主持,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必要了。我认为我走我的路,我画我的画。但是杨炼是我请他回来的。
30年前我在新西兰生活时,杨炼、顾城、我三个人在新西兰大岛上一起写诗、作画、喝酒,大家天天混在一起,激情四射的年代我们都在一起度过,现在我重回我的故乡举办大型的展览,我想他回来我们重聚别有一番景象。想当初我在中国请了给我写文章评论的人全部是对不上号或者用某些主义套我的艺术,所以我认为把我限定在一个小框框里边了,我这个人画画从来就是涂涂画画,无法无天的,我自己也没有什么框框,加上我本身也不是学院派出来的人,我就是山高皇帝远,信手涂来,涂到哪里,算哪里,而且我的画是给我内心真实的表达。。
记者:之前看到杨炼老师在成为您的艺术绘画当中谈到了“生命美学”,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他称您的绘画为生命美学。
晨晓:杨炼说的绘画和装置,“汲取新西兰的野性鲜活、江南经典的文气秀雅、当代中国的实验活力,既外师造化,去感受天地万物的灵启,又中得心源,抵达自我的精神境界,拉开与群体印象的距离,他画自己的画,并带给我们独一无二的冲击力——“晨晓式的”美学冲击力。”
当然我美学就是从我的生命,我的内心散发出来的,他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经过了几十年的经历,这其中有太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使我“冲出来活下去”,这就是我的生命美学。
晨晓的绘画教给我们像大海那样欢笑。 ——杨炼
记者: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又是晨晓的老朋友,你是如何评价晨晓的绘画的呢?
杨炼:对于本次展览,我称晨晓带着他那绚丽夺目的“生命美学”回到故乡,带给家乡人民一场色彩与精神世界的饕餮盛宴。
“晨晓绘画的生命美学”,其特征是一种强力,贯穿炫目的色彩、大块面的构图、突出而处理独特的主题,每一笔触,都在建构生命的极度欢愉,同时揭示生命的敏感和微妙。晨晓创作与传统的关系,与其说是“颠覆”,不如说是“挣脱”,跳出已成套路的判断系统,全新地处理自己眼前的经验。艺术家释放内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
晨晓拥有一部自己的美学词典。他既不落入旧形式窠臼,更非无形式,他的极端,是为每件作品发明一个形式。“生命美学”,落点在三个字:深,力,美。深:每个生命盛载着亿万年的记忆。力:“活下去”是一场永恒的搏斗。美:创造一个人的“内美”,由此倾出作品,这是艺术的本质。面对全球化的精神困境,晨晓用生命美学发出呼唤:把真生命、真灵魂重新还给艺术!
犹如读一株新西兰扎根石缝间的“生命树”,狂风抽打中,遍体披挂苍苔,却又朝向碧空,傲然奋力地伸展,其灿烂恰反证黑暗,其茁壮正对抗胁迫,其欢笑定内含眼泪。晨晓“雅野为艳”的艺术,以故土的文化性之雅,结合民间原创力之野,合为“艳”作,美学和思想汇合的杰作。生命美学,聚焦了从个体再出发的能量。这仅仅是艺术观吗?或正是一个艺术家的世界观?!
带着中国思想词典闯世界,带着世界思想词典闯中国,归根结底是同一回事:所有历程,都在一个人之内。这个个性传统——自我传统,独立思考为体,古今中外为用。没什么能限定他,而他重新界定一切。画幅深处,大海起伏。住在奥克兰海边的晨晓,正像一个孩子,重重暴风雨,没毁灭他的生命力,反而激发了它。生命美学,照亮了生命——它,教给我们像大海那样欢笑。
(责任编辑:邓晓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