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立: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2015-07-22 14:39:36 刘倩
【美院实验艺术观察之七】中国实验艺术教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2009届毕业班
在美院教育中,这是一个属于“实验艺术”的时代,从2015各大美术学院毕业展中就可窥见一斑,无论是现场效果,还是受关注度,“实验”“新媒体”“跨媒体”这些字眼都已然从各大美院异军突起,成为“明星”专业。俗话说十年树木,实验艺术教育正是如此,从一间工作室,到一个系科,再到一所学院,十年来,一个学科就这样在各大美院迅速崛起,并于 2013年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二级学科美术学下设的新学科。在雅昌艺术网完成“美院实验艺术系列”个案观察之后,我们想要继续追问,这样一个学科在中国到底如何产生?发展至当下有怎样的格局?又将走向什么样的未来?
学科建立: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协实验艺术艺委会主任谭平这样比喻中国实验艺术教育的起点和未来。
即使当下的实验艺术教育各具特色,但总结起来,似乎也有一定相似性。“实验艺术在各个院校的产生,一开始总是源于某一个人,他自己做实验艺术,同时将自己的专业和教学结合。而如果这个人有一定能量,就会将这样的教学方式扩大到整个工作室,然后就是一个专业,一个系,最终变成一个学院。由于他们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不同院校对实验艺术理解的不一样,做的也不一样,却都是一点点成长为如今的丰富面貌。”就如中央美院吕胜中、中国美院张培力、邱志杰、天津美院邓国源、广州美院冯峰,他们十多年在美院里所做的,就是谭平所说的那一点“星星之火”,而今已经迸发出了“燎原之势”。
当然,从一间工作室到一个新学科,实验艺术在发展中经历了最为现实的困惑。“从大背景来看,早期的实验性教学分布于不同专业的工作室或课程中,例如:如果系科中有五个工作室,会有一个工作室相对偏实验一些。而实验艺术会对于年轻的学生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无形中会影响其他专业的教学,使原有系科教学处于被动的局面,在评价标准上产生巨大差异。为此,传统学科和实验艺术分与不分的问题成为焦点。就目前发展阶段而言,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成立一个新的学科。”
所以实验艺术进入教育部的学科目录,既是遇到教育部十年一次学科调整的机遇,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2011年4月,实验艺术艺委会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第20个专业委员会在中央美院成立,意味着从国家层面对于实验艺术的认可;几乎同一时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新目录增设“艺术学”门类,美术学成为艺术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埋下了实验艺术学科建立的伏笔。
谭平
同时也担任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的谭平,亲历也主推了实验艺术学科建立的过程:“新的学科规划是2011年开始讨论的,教育部大的原则是稳定不变,唯一变化的就是将在文学门类下的艺术学提升为门类,美术学等提升为一级学科,原有美术学二级学科之下专业并没有变化,下设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在这个过程中,学科委员会提出艺术学提升为门类,学科的变化是正常的,增加二级学科也是理所应当的。在大的学科委员会讨论中出现了很多争论和波折,最终争取的结果是分学科委员会可以提出一些新学科申请作为‘专业备案’,实验艺术就是首先提出最终获得通过的学科,后来经过大的学科委员会对专业名称的讨论,最终通过是在2013年。实验艺术学科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