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陈晓星艺途絮语
2015-07-23 10:46:54 未知
陈晓星
陈晓星,1968年生于福州,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福建省美协会员,烟山画院画师。师从檀东铿,主作工笔花鸟及山水画。作品立足传统,力求创新,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并获奖。
一路寻觅
江湖秋
创作历程
时光荏苒,不经意间,己虚度了四十多个春秋。求艺之路漫漫,当你费尽心力攀上一个山头,才发现山后依然是层峦叠嶂。借古发新,或独辟蹊径,选择的道不同,可能会决定你取得的高度,却丝毫不能减少求索的艰辛。
攀登之路与美的消魂的作品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我看来,那种无师自通的天生奇才,都不适合传承有序的中国画艺术。从儿时漫无目的的涂鸦,至稍长发自兴趣的临摹,皆因缺乏规范的引导显得稚嫩或拙劣,直至后来偶然的机缘拜识了檀东铿老师。檀老师是著名花鸟大家郑乃珖的高足,福建师大艺术学院院长,其工笔花鸟画早已斐声八闽画坛,得名师指点,始入正途。檀师虽为名师,却不拘一家之法,时时指点为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于是,上求诸宋元名家,近参当世诸贤,时有所悟。
或许是儿时田园生活的经历,让我选择了花鸟和山水作为创作题材,这不仅是对梦幻般童年世界的追忆,更是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回归,也给都市钢筋森林中生活的自己,留一块心灵的梄息之所。
城市化的建设让乡村离我们越来越远,街道公园,能看到的基本都是修剪整齐的花草树木,枯枝败叶会被及时地芟除。常见的植物中只有像芭蕉、荷花能较为完整地演绎生命的整个过程,所以我的作品中较多出现这类的题材,不仅仅是偏爱。常利用旅行或下乡的机会,捕捉一些大自然中鲜活的动植物的景象,只有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它们才呈现出天真的、快活的、充满生命力的状态。我喜欢描绘秋天的景象,秋是色彩斑斓的季节,生命的历程都体现在一片既将飘零的叶片上,历尽沧桑的成熟的美,而不是一味单纯的青绿。所以无论是秋浦白草,竹林落叶,无论是江湖独望的鸬鹚,还是郊野闲聚的山禽,在画中都没有颓败荒芜的萧瑟景象,冷寂中有温馨,宁静中有期盼。
银塘鹭影
袅袅纤枝淡淡红
创作态度
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会左右创作的态度的,若画家都能以传世的精品意识进行创作,则画坛的气氛就会清新许多。吴冠中说真正的画家都是苦行僧,作画是一种修行,若能于繁华物态中耐得寂寞,抵得住诱惑,自然成功了一半。于修行之道,我更相信渐修顿悟或渐修渐悟,灵感忽至是有的,它缘于平常的积累和思考,但那种大神附体似的颠狂的创作态度,显然不适合严谨精细的工笔画。
美感对于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艺术院校可以传授技法,展示美,但很难太多改变一个人的美感,美感就像一个人的性格,是从他来到这个世界,在进入院校进行专业训练之前就己基本形成了,所以我们看到,同是院校出来,他们的水平不同,除了悟性不同,毅志力不一,性格不同这些原因以外,他们的美感也不同。美的形式是多样的,所以美的标准也难唯一,这也给一些混迹江湖的人士提供一个借口,肮脏说是浑厚,粗糙说是大气,中国词汇之丰富,足够给所有的鄙俗配上一块体面的遮羞布,好在历史无情,大浪淘沙后,真金自见。但无论一个画家的悟性与美感如何,只要他是一个有责任感和艺术担当的人,都要以一种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份职业,他生活的或可不按常规,但创作的态度一定要严肃。
金笺
金笺
创作环境
中国画家现在面对的大的环境,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是相对比较宽松的。对个体而言,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状态,是无数文人雅士羡慕的,但即使你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抵挡住繁华的诱惑,远离喧嚣,守得住朴素与清贫,你也必须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否则,想象中隐士可能变成现实中的农民。更多的人只是向往那份悠闲与宁静,没有去探究背后的坚忍,就像野外生存,处心积虑的自我安慰,只是表示没有在城市里退化,真正这样生活,谁也忍受不了。
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画的创作主流是中庸的,借古发新,继往开来基本上是大多数中国画家认同的创作思路,只是偏重不同。工笔画由于当代环境的需求以及自身特点,出现蓬勃的发展,面对当下的繁荣,许多人出于不同心里,对其提出或善意或叵测或委婉或尖刻的意见。我就没见过在水墨画一家独大的时候,有人这么关注过工笔画。事实上,明清以后,水墨文人画甚行其道,工笔画处在长期的压抑之中,而人们心中早已约定俗成地把水墨画作为中国画的正宗。时代转变,工笔画的辉煌再现,有其自身的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使然。没有抽丝剥茧般痛苦的挣扎,就不会有坚实如画的翅膀,没有寒冰冷水的孕育,就不会有出水芙蓉绚丽的绽放。
清欢
共舞
创作风格
在网络发达信息共享的当今社会,一种独特的风格瞬间就会被普及并大众化,所以,一个与众不同,独具个性的风格显得尤其珍贵,也是众人执着不懈的追求目标。追求风格是艺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它打破了陈陈因袭的陋习,但大家都惶惶然急欲建功立业,标新立异的结果,也让艺术形式如变戏法般变幻无常。画是画家心智的凝结,风格的形成,终究是材料与技法的圆熟应用,是造诣与修为的最终呈现,刻意地追求,所谓的风格会因源浅流短而显得苍白无力,最终使艺术成了朝生暮灭消闲品。如果把风格的追求当做求道的一种,庄子《天地》中在有一段著名的故事或可以给人一种启示:"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大抵是道的最终寻得是无心的,苦心求艺的人们,不妨潜心以待。
惊艳
绝尘
参展及获奖情况:
·2000年《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2年《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
·2006年《06年全国中国画展》
·2007年《07年全国中国画展》《当代实力派画家提名展》优秀奖
·2008年《08年全国中国画展》《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展》《第五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09年《09年全国中国画展》
《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第二届中国工笔山水画展》铜奖
《第11届亚洲艺术节·走进鄂尔多斯国际美术大展》优秀奖
《第11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福建省美术作品展》
·2010年入选《10年全国中国画展》
《激情盛会·翰墨流芳----第16届亚运会全国中国画展》
《2010年“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
·2011年《2011年“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第二届‘徐悲鸿奖’中国画展”》铜奖 《中国当代花鸟画展》
《福建省第六届青年美术作品展》三等奖
《厦门·全国当代水墨名家学术邀请展》
·2012年《首届公望富春·中国山水画作品展》
《2012吴冠中艺术馆开馆暨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全国中国工笔画作品展》
《荆浩杯中国画双年展》
《传世丹青·首届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2013年《2013年全国中国画展》
·《徐悲鸿奖获中国画奖作者精品展》
·2014年《泰山之尊全国山水画.水彩画作品展》
作品被苏州美术馆、厦门美术馆、南京徐悲鸿研究会、吴冠中艺术馆、新华书画社等机构或企业收藏。
(责任编辑:牛静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