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青云破处——汝瓷三分法浅析
2015-07-23 17:02:56 未知
北宋汝官窑瓷仅生产了二十多年时间,但其产品有早,中,晚三期之分,这就是汝瓷三分法。令人遗憾的是,三分法在国内至今仍是待解之谜。目前国内传统鉴定的高手大家,并不识中后期汝官窑瓷。高科技无损检测也仅能鉴定早期汝瓷。高科技鉴定需要传统鉴定为其提供标本。否则其数据库无法建立,也无法获得中后期汝瓷胎釉中元素成分和比例。然而对早期汝瓷高科技无损鉴定的准确率已接近100%,但科技的完善发展还是需要传统鉴定的大力支持,倾力相助。
通过对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汝瓷进行过聚类排比的分析,发现三个时期的汝瓷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汝官窑瓷釉早,中,晚三期之分,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所藏汝瓷大多数是汝瓷早期产品。以早期汝瓷作标准器去比后期汝瓷,这就是失误的原因。高科技鉴定出现失误和传统鉴定害的是同一种病。汝瓷三分法解决不了,高科技鉴定汝瓷就很难进入实战。中后期汝瓷传世品瓷片标本首先要靠传统鉴定识别,然后为科研部门提供准确的标本,只有这样科研数据库才能健全,否则高科技无损鉴定无法开展对中后期汝瓷的鉴定工作。
汝瓷的釉中配方比较复杂。它的生产随着自身的发展在不断完善。三个阶段釉的配方均不一样,釉中各种元素及含量也不尽相同。胎质由早期的疏松向致密演变。瓷土淘洗的更加精细。釉色由早期的印青,灰青向天青,天兰,纯正的粉青演变。片纹也由较大开片向细密开片变化,后期还出现了无纹汝瓷和瓷塑工艺品。由不成熟向成熟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假若不尽快破解汝瓷三分法这个待解之谜,不但传统鉴定会出现大的漏洞,而且高科技鉴定也会止步不前,难以开展对中后期汝瓷的鉴定工作。中后期汝瓷在民间时有出现。
三分法
一、早期汝瓷
汝官窑的早期产品,以传世品来看,釉色灰青,卵青者居多数,略带粉青者也占相当的比例,偏天青色者极为少见。里外光素无纹饰,开片略大,片纹好,器物内外蟹爪纹明显可见。胎质灰白,疏松,瓷土经过淘洗,但不够精细。釉下气泡小而稀疏,用廖若星晨形容较为确切。烧制方法为支钉支烧和垫饼支两种,中后期汝瓷烧制也是如此。汝官窑早期汝瓷主要收藏于台北故宫23件,北京故宫17件,上博8件,英国,日本,香港也有十多件藏品。以上传世汝瓷,绝大多数为汝窑早期产品。在釉色上,印青18件,粉青28件,偏天青色器物还不足14件。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对汝瓷虽有研究,但成果甚微。
二、中期汝瓷
汝官窑发展到中期时,制瓷工艺有很大的改进,汝民窑的刻印花技术已在生产中广泛采用。釉色向多样化演变,豆青,粉青,月白,天青等釉色开始出现,片纹也由大开片向细密开片演变。与早期汝瓷相比,胎质也趋向紧密。请看以下器物,是否能从中推理中期汝瓷的演变过程。
三、后期汝瓷
汝窑后期产品室笔者探讨汝瓷的重中之重。徽宗政和年间该窑的产品达到了顶峰。此时汝窑的釉色以天青,天兰为主色。还有豆青,粉青,葱绿,梅子青。八大釉色具全。历史文献曾有"汝瓷无纹者尤好"的记载,而无纹汝瓷就是后期的产品,汝瓷的瓷塑工艺品也产自这个时期。 "官窑重楷模",汝瓷后期产品普遍采用了模具成型的工艺。在烧制过程中也有少数窑变汝瓷出现,而窑变汝瓷所产生的辉耀,尤使人感到奇异。这种汝瓷是大开片,鳝血纹。为什么徽宗在京师自置窑烧造,取名官窑,笔者推测徽宗在发现这种窑变汝瓷后,突发奇想,建立官窑,这仅是一种推测而已。而北宋官窑纹片也有鳝血纹为上的有关记载,难道真是无巧不成书吗?早期汝瓷的片纹在后期已经绝迹。
(责任编辑:秦连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