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上海当代艺术馆期待与市民对话:走出场馆 走下展墙

2015-07-27 08:36:07 钟菡

艺术亭台是一个40平方米的小空间,作为青年艺术家展示的平台。 蒋迪雯 摄

  日前,一场名为《依然上海》的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选择这样的主题,是为了纪念上海当代艺术馆跨进了第一个10年。策展人、上海当代艺术馆基金会执行长孙文倩介绍,这个展览是上海当代艺术馆精神意义上的开幕。当代艺术馆从过去的每年平均做8到10个展览,到现在1年只做3到4个展览,在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定位下把展览做得更精更深,同时也见证着中国当代艺术的飞跃,以及市民艺术素质的成长。

  从花房变成美术馆

  上海当代艺术馆创立于2005年,坐落于南京西路人民公园内。它是上海第一家当代艺术馆,也是最早一批的民营美术馆之一。它原址是人民公园里的一个花房,十几年前,香港珠宝商龚明光来上海投资,对这里一见钟情。龚当即租下,一开始打算用作翡翠工作室。由于某次跟朋友聊天听到的一句话:“全世界重要的大城市都有当代艺术馆,只有中国这么多城市,连一个当代艺术馆都没有。”龚明光决定将翡翠工作室变为美术馆,他也成为上海当代艺术馆的馆长。“上海当代艺术馆”这个名字现在看来似乎口气有些大,但龚明光及他的团队并不后悔:“从每年8、9万人,到去年大概50多万人,参观人数一直在上升。近年来,上海有很多好的展览,很多私人博物馆也在蓬勃发展。这十年来,我们也看到整个城市在成长,更趋向于追寻精神的滋养。”

  让艺术介入观众生活

  孙文倩还记得,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的第一个展览是 《皮尔和吉尔回顾展》,“当年正好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法国文化年,所以跟法国文化部一起做了一个展览,全年才7万多人参观。”后来,为了吸引客流,上海当代艺术馆还跟品牌合作办过迪奥、香奈尔,以及皮克斯的展览等。去年,草间弥生亚洲巡展上海站选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为之带来三十万人次的客流量,规模可谓空前。但龚明光仍不太满意:“草间弥生展的第一站是韩国大邱,大邱只有两百多万人,展览了三个月也差不多三十万人来看。以上海的总人口来看,三十万人的比例还是很低。”

  如何让艺术介入到生活,是上海当代艺术馆推进的方向。孙文倩说,一直以来,展示艺术的方法就是把它挂在墙上欣赏。但在中国,这样展览的方式需要改进。古时的文人雅士会把艺术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看中国画的时候讲究过手、过眼、临摹,会在画上写自己的感想,或是敲个图章,这是传统的欣赏方式。“他们在意的是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个意义多过我们把一件作品挂在墙上。”

  当代艺术馆三楼的空间里正在举行国际青少年项目,各种触摸、创作的互动分享设计,让很多大人也玩得开心。孙文倩说:“艺术馆是一个公众的领域,我们希望这个公众领域跟人们是有对话的。在互动过程中,大家可以感受到艺术背后的意义和艺术的语境。”

  前10年铺陈,后10年扎根

  “艺术界有一句话叫做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我们希望是‘art for people's sake’,即艺术为人民。如果艺术是大家无法理解和分享的,就会越走越小,影响力也会越来越窄。我们希望艺术馆走出人民公园,变成一个没有围墙的美术馆。”龚明光说。

  上海当代艺术馆今年推出了“艺术亭台”项目——在人民公园南京西路的门口,有一块4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这里原本是支持场馆运营的商店,但艺术馆决定把它作为一个更贴近市民的项目,同时也用于鼓励年轻艺术家。人们经过这块艺术空间,可以欣赏到多元的艺术项目,有绘画、雕塑、舞台剧,也有行为艺术。龚明光表示:“市民在过马路的时候就能看到,而且能促使艺术家思考如何加深与观众的对话,把艺术馆推到街上。”

  接下来,上海当代艺术馆希望把艺术推向不同的公共领域,如车站、商场等。孙文倩说,“我们希望让艺术走到人们的心里面。10年来,上海当代艺术馆跟市民一起成长。也许前10年是在广泛地铺陈,未来10年就是扎根,扎根在对市民的熏陶和引导,对艺术家跟策展人的培训,以及走出自己的场地。现在一步步开始走,但走的很有方向感,也很稳。”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