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斋专栏:对过于完美的玉石要多提防
2015-07-27 08:52:44 冯善书
前几天,到一位书画收藏家府上做客。正聊到兴头上,老先生从书房里拿出一块珍藏多年的和田玉给笔者鉴赏。
这是一块造型近似小灯笼的挂件。笔者小心翼翼地接过来,托在手心仔细打量了一番,便忍不住脱口称赞:“难得的好东西!”说它是好东西,言外之意当然是赞主人好眼力。笔者的判断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此挂件虽取材出身并不十分名贵的青玉,但质地均匀、温润纯净,肉眼几乎看不到里边有任何的瑕疵,当是不可多得的好料;二,挂件掂在手里与一般的和田玉相比,重量并无太大差别,笔者用小刀在其身上大力刮了几下,均未见明显痕迹;三,这件作品在手工处理上相当简约,工艺师傅在完成基本造型和打磨后,没有添加其他任何画蛇添足的雕琢花样,完全符合行内高手对一件好料的公认设计逻辑;四,老先生告诉笔者,这是他十年前在湖南一处地摊上花200元淘来的,因为他自己平时不玩玉,所以还专门拿到旁边的博物馆给相识的朋友鉴定,别人非常肯定地告诉他,东西没问题,这回他确实是捡了漏。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与路边的地摊小贩当然不会有什么利益关系,何况还是老先生的朋友,其判断必定值得参考。
不过,说完几句好话后,笔者还是有点不放心。不是怀疑自己的判断能力,而是以前从未见过这么温润纯净的青玉。业内一些老手经常提醒笔者,对过于完美且偏离常识太远的东西一定要多几分质疑——小心驶得万年船嘛。为此,笔者对老先生说:“今天身上刚好带了强光手电筒和放大镜,我再仔细瞅它几眼。”老先生眉头一皱,说:“好呀!你玩得多,正好帮我研究一下,东西对不对。”
征得他的同意后,我马上从书包里拿出工具。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强光照射下,原来颜色均匀、纯净无比的小挂件,内部居然出现了两个小气泡。而透过60倍的放大镜,笔者甚至还发现了其他更多的细小的气泡。根据书本经验,只要是天然的和田玉,里边绝对不会出现气泡的。为求准确,笔者立马通过电话与广东省地质局珠宝检测中心主任项贤彪核实,对方非常肯定地告诉笔者:“发现有气泡的话,可以百分百断定其不是天然玉石。”
那么,不是天然和田玉的话,这到底又是什么东西呢?由于挂件得来并未付出很高代价,老先生的脸色算不上难看,但非常好奇。带着同样的疑问,笔者次日便把这件“青玉”挂件拿到了项老师的工作室。放到检测仪上过完一遍后,对这类假货见惯不怪的检测人员语气平静地指出:“这并不是什么很稀缺的材料,就是一块普通的玻璃。”
听到以上鉴定结论,套用时下非常流行的一句网络用语:笔者刹时间也是醉了。路边摆地摊的奸商,拿出一件有特殊造型的普通玻璃,居然就可以当作天然和田玉卖给有文化的收藏家。笔者不是笑这位老先生眼力差——因为他从未玩过玉,并不具备鉴定真伪的基本常识,而是感叹当前这个混乱的玉石市场,骗人的把戏居然可以如此简单。
事实上,检测专家告诉笔者,普通玻璃不仅可以冒充青玉,还可以冒充碧玉和白玉。因为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买家仅靠肉眼,确实难以看出它们与天然和田玉在外观物理性状上的区别,何况其硬度和重量与这类玉石的差别并不明显,能让普通买家上当也并不奇怪。玻璃和陶瓷是目前上市场运用最普遍的造假材料。这类东西,行家管它们叫料器。
成分不同,物理性状自然也不一样。对行家来说,可以从手感、光泽和油性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去识破料器的伪装。但对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买家来说,就只能靠回归常识来保护自己了。切记,对过于完美的玉石一定要多提防。当自己对一件东西没有太多把握的时候,一定要坚决对它“上机器”。很少有人工的料器,能够躲过检测仪器的“金睛火眼”,前提是检测人员对你说真话。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