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艺术三年展的全方位体验
2015-07-27 14:47:10 未知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艺术如何复活乡村?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伊利亚与艾米利亚·卡巴科夫创作的《The Rice Field》
习惯了在美术馆、画廊空间里参观艺术双/三年展的朋友,有没有想过走进乡野,参观一场在自然之中的艺术双/三年展?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便是这样一个特别的艺术三年展。它也堪称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三年展——包括日本新潟县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在内的760 平方公里的越后妻有,全部都是三年展的展示区域;那里有着广袤的土地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大地艺术节”顾名思义,这是全球最著名的以大地艺术为主、让艺术亲近土地的三年展;和大多数作品拿过来又带走的双、三年展不同,每届的大地艺术节都会留下一些优秀且容易在当地环境进行保存的艺术作品,在这里永久展示;尤其重要的是,3年一届的艺术节,对于越后妻有这片原本与艺术和现代化无关的乡野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上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个全球大多数的艺术双/三年展似乎都渐渐走向瓶颈、难以创新的年代,2000年开始创立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总体而言依然是生机盎然、日新月异。2015年7月,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迎来了它的第七届盛会。
当代艺术的全方位体验
和大多数的国际艺术双/三年展的艺术作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地点不同,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遍布于广阔的760平方公里的田野间,从第一届起,主办方就建立了通过大巴带领参观者到不同区域进行参观的基本导览方式,形式上颇像是旅游团游览,只是旅游目的地从各种自然人文景点转换成了一个个艺术展览。这样的方式可以说为已经习惯了在专业美术馆、画廊空间参观艺术展览的观众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经验——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美术馆空间中或学术高冷、或小清新的空乏讲述,而是通过身处自然乡野之中的五感全方位感受,带给观众最直接、最深入的体验感。
James Turrell 屋顶会变为天井的《光之屋》
James Turrell在2000年创作的著名的作品《光之屋》,受当地传统的房屋建筑启发,艺术家将主屋的屋顶设计为可滑动的活动屋顶,屋顶打开之后即成为天井。如果在这里停留得足够久的话,可以眺望到日落后慢慢变化的天空之光——从被切成四方形的天空中,我们可以切实的感受到天空从淡蓝到群青色,直至变成漆黑,这些我们平时不会留意的光的变化。而这间主屋作为茶室,还提供了品茶的另一番意境——当屋顶敞开之时,天空之景也将被收入茶碗的茶水倒影中。在乡野中行走疲乏的人们,当走进了这样一个依然尊重自然、却又经过艺术家的奇思妙想精心设计而成的房屋时,艺术生发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的意义便被凸显出来。比如这栋光之屋不仅可供参观,还可提供住宿。除了主屋外,入浴、壁龛和寝室等地方随处都嵌入了光纤维,在这里沐浴温泉的时候,人的身体周围会被梦幻般的光线所包围。
刘建华 《遗弃》
这种全方位的体验甚至不仅局限于参观展览的观众,也包括艺术家及参与艺术节的工作者。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需要与当地民众建立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的关系很多时候甚至不是艺术家为作品的意义而特别策划的。比如今年首次参展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中国艺术家刘建华,带来的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日常》系列。《日常》系列是刘建华将真实的废弃用品,如电器、轮胎、油桶等直接翻制成的系列陶瓷。当这些废弃物用雪白精致的陶瓷重新诠释的时候,陶瓷的精致易碎与废弃物自身的残破相互交融,形成了对于现代社会人类对物品消耗的诗意批判。在这次大地艺术节中,刘建华将其放置在一个废弃的相扑场里。这个相扑场并非在室内,而是在农田中用土地围成,相扑场四周还有用泥土塑成的一圈圈“看台”。相扑场中央,艺术家留出了一个正方形空地,外圆内方的形状酷似铜钱。当刘建华用雪白的陶瓷制成的日常物件被密集地摆放在相扑场中的时候,这件作品与当地的地理及人文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意义,成为了新的作品《遗弃》。
除了作品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外,越后妻有当地的农民作为志愿者协助他进行的布展工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年纪大多在50岁上下,刚见到他们的时候让我非常吃惊,甚至担心这么大年纪的人能做布展这样的重体力劳动吗?然而我明显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也许是因为长期务农的关系,他们干起活来非常有力,速度也快。”刘建华回忆说,“特别有趣的是这些日本人习惯性地把物品排列得整整齐齐,和作品原本的意义不符,语言不通,我只好用动作示范怎样把它们‘搞乱’,他们便理解了。”这样特别的互动经验,让身为艺术家的刘建华十分欣喜。他也在构想此次艺术节结束之后,或许可以让这系列作品留给当地人随意带走,在日常的层面更加深作品与当地的互动性。
(责任编辑:万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