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杭春晓:形式进化论下的关良

2015-07-31 23:28:56 未知

关良与20世纪中国画的新视界

  关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师,他的彩墨戏剧人物画独树一帜,最见风格,影响最大。他的作品用笔极简,质朴平易,极富笔趣,不拘泥对象的解剖、透视和比例,而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传神写照,人物情态天真而幽默,尤其是眼神刻画最见功力,眼睛瞳孔用浓墨点醒极传神。近一两年时间,关良从拍卖市场上的二三线画家,一跃成为顶级藏家追捧的对象,人们纷纷感慨:关良“火了”。本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关良与20世纪中国画的新视界”,北京画院美术馆邀请到了许多对关良艺术颇有研究的美术圈的专家学者,用一天的时间,来细细地聊聊关良的艺术。

主讲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杭春晓

  我想我今天下午也就是作为一个并非研究关良的人来去找到了一些就是跟我观看二十世纪有关系的角度下看关良。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形式进化论下的关良”,这样的一个讨论并不是想局限于关良个人,而是试图通过关良个人来讨论二十世纪中国画话语流变的一些内容。

  首先我想给大家说一个问题的提出,这个问题我相信在早晨的一些讨论中都有先生触碰到了这个问题,就是民国时期一批或者是一些当时成为推动现代主义的所谓浪潮的画家,为何后来都“回归”了水墨传统?

  显然抗战时期的具体条件这样的一种论述无法去解释他为什么回归传统,因为即使这样的表述是成立的,他抗战时期是这样的一种状态,那么抗战结束以后呢?完全不是这样。包括抗战时期是不是油画家就没办法画油画了?我想这样的表述是不足以支撑和解释的。

  还有一种表述当然这涉及到像李伟铭先生所讲的,就是带有一种文化宿命性的表述去看待这批人。

  这样的一种文化宿命,像李伟铭在他的研究中说:“在民国年间致力于推动美术领域的现代主义运动的艺术家在50年代以后几乎都改弦易辙……”关良和丁衍庸,他提出了具体的这两个人,这两个人今天上午也有先生提到。尽管在50年代以后分别在两种不同的政治情景中生活,这个表述我想李伟铭先生想向我们提示的是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就决定了关良走向了水墨。

  进化的背后是时代需要的这样一个进化论,也就是说每一个时代之发展必然会带来艺术的进化这样一个判断,那么比如说他在晚些年代谈到水墨的时候讲到了“需要寻找新的表现手段,这是人民的需要,时代发展的必然规律。”看似老生常谈的这句话,我们在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一个内在的进化论的结构关系,而这个结构关系恰恰也是他在民国时期评价现代主义的眼光的时候类似的这种说话方式:“诸君,而今是一九三六年而不是一八三六年呢,当我们的年龄一步一步地老去时,这一九三六年的时代也老了;艺术家谁不愿意把他的艺术留给后代,但若果你还是追十九世纪尾巴的时候,坐井观天时,那么不单不能成一个时代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了。”

  显然,这样的判断背后,说话的前提是与时共进的进化价值判断结构。也就是说看似一些老生常谈的话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些说话的前置是一种历史逻辑。

  这样一个前置历史逻辑中,从20世纪现代主义的推动到后来回归水墨中间蕴含着某种什么样的表述可能?这是我今天想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用西方进化论确定了艺术由简入繁,由繁入简的一个循环,进化循环,在这样一个进化循环中,规定了或者是证明了一个重新回归简的一种形式语汇是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的判断。显然这样的判断来源于西方的思想脉络和思想规律。那么反过来,在东方拿出东方一部分的东西来证明在这个逻辑中东方的某一种艺术观已经走到了西方艺术中,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的第三阶段,也就是最高的阶段。

  所以今天早上丁宁老师也提到了关良讲比如讲毕加索他们的这些判断都是用了实际上中国已经具有这样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说在西方已经走过了由简入繁,由繁入简的形式主义进化的一个顶端的时候,突然一天在当时的中国受到西方冲击下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我们中国人的某些看法早就已经或者某些特征早就已经在这个价值链的前端了。所以关良会讲“欧洲艺术中许多的原理和方法,我们的老祖宗早已有之。”我想这样的逻辑来去认知是为什么这一批在民国时期推动现代主义运动的画家,到了晚年会回归传统。可能基于的是他们在西方的进化论的形式进化论的逻辑下所构建的一个价值好坏判断,用中国既已有之的某些东西来证明中国已经镶嵌到这样的一个历史逻辑中。那么我想这样的一个判断不仅仅是在民国到这样的一批画家中所蕴含的一种认知模板或者是话语方式,类似的话语方式在1980年代的抽象水墨中也是具有一种很大特征的。

  我们翻开1984年《美术》所做的抽象的论述,里面很大的一个论证逻辑就是抽象代表着艺术发展的顶端,因为打开国门的时候抽象表现主义代表着艺术价值的发展顶端。然后做中国的一些绘画放开局部就是抽象来证明了这个抽象在中国的自身合法性和在西方历史化逻辑中的自身合法性。

  就此来看的话,当时类似于关良这样的一批画家或者是艺术家去接受西方的某一种世界观的时候,一定有一个起点,而我认为这样的一个起点恰恰就是他们能够从看似二元对立的西方重归传统的一个秘密通道。这样的通道是一种话语的说明模型,这个说明模型是20世纪中国化文化转型中常用的一种话语模板。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吕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