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折反射镜头拍花卉
2015-08-05 10:32:41 陆启辉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随着天气的不断变暖,各种盛开的花朵不仅扮靓了大地,也给摄影人带来了更多的摄影题材和乐趣。不少人喜欢用微距、长焦等镜头来拍摄争奇斗艳的花朵。但是,如果你尝试用折反射镜头来拍摄,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下面结合本人常使用的肯高(Kenko)500MM和800MM两款折返镜头(图1)来谈谈自己的拍摄方法和技巧。
图1
一.要充分了解折反射镜头的特点
1、仅有一档光圈
折返射镜头只有一档光圈,而且是较小的光圈,我使用的肯高Kenko(500MM)的光圈为8,因此不利于曝光控制,只能用改变曝光时间或加用减光镜的办法控制曝光,可使用手动(M)曝光模式和光圈优先(AV)模式,有些刊物上说无法使用快门优先(TV)和程序式(P)曝光,但在我的佳能5DⅢ相机上却仍然可以使用,只是变成了光圈优先(AV)模式而已。但是无法像普通远摄镜头那样对景深进行有效控制。
2、聚焦时焦点以外的高光点,在画面上不像普通镜头成像那样形成光斑,而是呈现一个个小圆圈,形成美丽的环状散焦,别有情趣。这是折反镜头独有的特点,在花卉摄影中要巧妙地加以利用,会给你的作品带来神奇的梦幻感觉(图2)。
图2
二.拍摄体会和技巧
1、控制好曝光和对焦
折返镜头本身就是一款远摄镜头,加上只有一档光圈,景深非常小,初次使用时感觉焦点很难控制,一不留神就会拍虚,所以拍摄时一定要用三脚架,聚焦要十分细心和耐心。事物总是有两面性,正是由于折反镜头景深小,可以使焦外产生独特的朦胧效果(图3,图4)。
图3
图3由于是逆光拍摄,背后褐色的树干和浅红的梅花形成强烈对比,远处的梅花由于光线的照射虚化为圆圈,和主体梅花相映成趣。加上二次曝光的运用,使作品的意境更加突出。
图4
图4中的尚未开放的虞美人花骨朵和背后已经开放的虞美人花形成虚实对比,加深了画面的意境表达。
在拍摄中要注意曝光补偿,测光方式也根据你不同的创作目的灵活掌握。例如拍白色居多的花朵要增加1-2档曝光,拍摄较少花朵要要用点测光等(图5)。图5是夏日的池塘边,由于白色荷花和背景较亮,我采用评价测光模式,感光度设置为200,这样便于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来防止拍虚,经过测光后,快门速度为1∕800秒,为了保证白色还原正确,我采用1∕640秒的速度,最终得到这幅作品。
图5
2、掌握好拍摄时间、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
早晚的光线能够使主体后的背景(反光点)更加突出,特别是早上花瓣上的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很容易形成漂亮的光环(反光点)。此外还要选择好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因为只有镜头和所拍摄的主体后边的反光点形成一定的角度时,才能拍出你所要的“甜甜圈”,如果角度和距离不合适,就无法拍出你所要的效果(图6、图7)。
图6
图7
图7中红色花朵背后的白色光环就是树叶上的露珠形成的反光形成的。拍摄的时候要耐心观察,找出主体背后的反光点,利用光折射形成的反光点来突出主体。
3、善于利用构图技巧来表达意境
花卉摄影中,如何拍摄出有意境的作品,是摄影的难点。花卉一般比较杂乱,这就需要我们要按照自己的拍摄想法来精心构图,利用好构图技巧来强调意境。光影是关键,一般来说,好坏天气并不重要。晴天早晚的光影效果比较好,但是其他时间也可利用天气变化来表现、突出主体,阴雨天气同样也能拍出不一样的作品(图8)。
图8
利用好背景能够衬托主体,烘托气氛。折返镜头独特的成像原理,能够很好的虚化背景,同时也使主体更加突出,表达意境(图9)。
图9的拍摄方法是找到适合拍摄的梅花后,然后再找到一处反光强烈,“甜甜圈”明显的树叶作为背景,用两次曝光来完成拍摄。
4、利用多次曝光拍出别样的感觉
折返镜头加上多次曝光,会给你的花卉摄影作品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现在不少数码相机都增加了多次曝光的功能。我一般都是选择两次曝光和平均曝光的方式,第二张虚化程度根据自己的构思来合理安排,既可以原地虚化(第一张实,第二张虚),也可以采取移动相机的办法虚化。下图拍的李子花就是利用两次曝光加移位拍摄的(图10,图11)。拍摄的时候先原地拍摄一张,然后轻轻移动镜头,感觉达到自己的创作意图后再拍摄影第二张,如果是使用佳能5DⅢ相机,可以拍完第一张后打开实时拍摄模式,看看和第一张重叠的效果再进行拍摄。
图10
图11
折返射镜头除索尼镜头能够实现自动对焦外,其余的镜头均需要手动对焦,由于镜头焦距较长,景深极浅,给对焦带来较大困难,须反复多次拍摄才能运用自如。且不少折返镜头生产镜头都已停产,目前市场都以二手镜头居多,购买、使用前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日本图丽公司为使用M4/3系统的数码相机的摄影人生产了一款图丽Reflex300mmf/6。3MFMACRO折返镜头,有兴趣的摄影人不妨一试。
陆启辉,中国摄协会员、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金俊)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