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环肥燕瘦各有长

2015-08-05 11:18:26 未知

  谈到绘画,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观念、意识、趣味传到我国,历史并不长,是林风眠这些先行者,从西方带回来的,是随着西方的现代科学、现代工业技术以及现代思想观念一并来到中国的。

  绘画艺术,东方和西方都有一个相似的发展过程,都有一个原始期,没有建立起绘画法度的时期,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自由自在地表达,都免不了粗糙;都有一个古典期,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完整的绘画法度。

  中国绘画,从唐开始,宋朝到了顶峰(范宽、王希孟、张择端、董源、赵佶)。

  西方绘画,文艺复兴开始进入高峰,到法国的达作特、安格尔是顶峰。素描学、解剖学、透视学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他们通过表现对象的光影色彩来塑造形象。

  中国完全是另外一个体系,不表现对象的光影,而是用有浓有淡的线条和点、块(即笔墨)来表现对象。

  古典时期的绘画艺术在形象总是尽力临摹自然对象,技法上是严谨的。而主观的任意发泄很少。

  宋以后从元代开始,山水画就趋向于重笔墨的追求,黄公望、倪云林是代表任务;明代有些停滞,明末,徐渭开始了花鸟画的写意;清初,有更快的发展,山水中的石涛,花鸟中的八大山人、扬州八怪,都强烈地宣泄个性,把主观的意向表达与笔墨趣味,放到比描绘对象形象更重要的位置上。

  倪云林公开说自己: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说自己画的是“聊写胸中逸气耳”,对象是芦还是麻也不管了。

  中国画有“写实”演变成“写意”,从如实摹写对象变成了主观趣味的自由挥洒。这一阶段,可不可以叫做浪漫期?这一阶段开始得早。如果从苏轼开创文人画开始,那是十一世纪下半叶。

  从徐渭算起,是十六世纪下半叶。

  这一阶段,一直延续至今,并未衰落,直到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画,仍然是中国画的主流。

  西方古典主义的衰变如果从德拉克洛瓦算起,是十九世纪上半叶。

  如果从印象派算起,是十九世纪下半叶。

  印象派的绘画,开始离开对对象的理解,而抓瞬间的光的感觉,主观的感受被强调了,与中国写意画一样,开始偏离古典主义。也是“似与不似”之间的浪漫期。

  东方,似与不似的写意延绵至今,仍生命力旺盛,是主流。现代派不成为主流。

  西方,紧紧跟着莫奈这批印象派画家之后,在十九世纪末,塞尚就开始了现代派绘画,离开对象,将光、色等手段在画布上重新组合成艺术形象,而且来势猛,种种现代派绘画一哄而起,成为主流。

  中国画一开始就用线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不用光、不用焦点透视,这就决定了中国画不可能“太似”。但知道现在,大写意仍然不彻底抛弃对象的形,不走到“不似”。

  古典的写意作品在这一点上与大写意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中国画在似与不似之间摆来摆去,一直是似与不似之间,不走极端。

  西方古典绘画,绝对的“太似”是一个极端,一下走到另一极端:现代派——“不似”。

  中国画的传统是什么?

  中国人喜欢用线表现。

  中国人尚意不尚实。

  技法上,以点线、笔墨为造型的主要手段。

  观念上,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贵在传神。

  具体技法和趣味各式各样、千差万别。

  中国人总是把一门艺术变为综合艺术。如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全来了。

  中国画:把诗、文、书法、篆刻全拉进来,相辅相成。

  中国画传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一个能不断吸收新因素,开放性的体系。可以不停地新陈代谢,因此中国画是活的,不会死,不会是穷途末路。

  掌握传统,学传统,是最快最好的学习方法,站在巨人的肩上,继承优秀传统,发扬和顺应自己的个性,吸收新知识,自然会出新东西。

2006年6月9日

(责任编辑:房学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