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其心而不师其迹——读陈芳桂画作印象
2015-08-05 15:10:53 周宗岱
在我的年轻画友中,陈芳桂最使我惊异。他竟敢直奔珠穆朗玛峰顶,一步踏入如来之境!画山水,他直接向黄宾虹的境界冲击。
黄宾虹是好学的吗?在我们学画的过程中,一直有老先生告诫:黄宾虹学不得。
芳桂迷上了黄宾虹,弄来黄宾虹的大画册,搜集研究黄宾虹的著述,反反复复地揣摩。也并不太久,他画出了一批扇面,在小的画幅上演练起黄宾虹的种种表现方法来。这批扇面,朋友们都喊好,2000年,芳桂的老师钟增亚先生在东莞举办画展,关山月老人来了,钟增亚带芳桂去见关老,关老体弱,说好只能见半个小时,可是,拿起芳桂带去的扇面一看,就高兴了,连声说好:“扇面画成这样不容易!”留着芳桂说了一个多小时,还不尽兴。
芳桂是山沟里长大的,拿起画笔,脑中立时涌现出从小融入骨髓的延绵无尽的山川。有限的画幅哪里容纳得下?他便画起长卷来。
今年,他有幸参加了《三峡史诗》巨幅通景山水画的创作。他带着长卷去向老师们请教,老师们大为赞赏。陆一飞先生为他题写了这样的跋:“走笔纯朴老辣,见齐璜之骨力,着墨浑厚多变,有宾虹之遗韵……”李文信、秦剑铭、朱修立、徐建明诸位,都给予了嘉许。
画画的人都知道,要达到“走笔纯朴老辣,着墨浑厚多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修炼的,往往画到老年才能磨练出来。芳桂才三十多点,摆弄黄宾虹也才四五年,能收到这等成效,岂不令人惊奇!没有过人的悟性,怎么可以呢?
芳桂的悟性,首在他能够读懂黄宾虹、爱上黄宾虹、取法黄宾虹。黄宾虹是最高山水境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多少人画一辈子山水,面对黄宾虹的作品,怎么也弄不懂妙在哪里。而他读懂了,爱上了,甚而竟然直奔这一高峰,这又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
学黄宾虹,怎么去学呢?多少人想攀登这高峰,就是寻不着路。黄宾虹晚年之作,是深厚积蓄后的任性发挥,无法而法,笔墨如天花乱落,着纸皆成锦绣,勉强学来,不入魔道,便成效颦。芳桂却很快就摸出了一条可行之道:师其心而不师其迹,追求黄宾虹的艺术境界而运用的是自己可行的,不同于黄宾虹的技法,甚至工具材料都不相同。这便是芳桂悟性之所在。
传统与创新,这个问题我们谈了好多年了。有人将传统看作是创新的羁绊、障碍、互不相容,这是他们将中国画的传统看作了某种不变的形式。从我们所见到的古代绘画遗迹起,经晋、隋、唐、宋、元、明、清直到当代,中国画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当然,其中有其不变的特质,而这不变的特质,只是使中国画形成与世不同的特色,并不束缚中国画的发展和不断丰富,此中可以演绎出多少风格、流派,天地是多么宽广,而且,吸收与运用外来文化的能力是多么的强大!中国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中国画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中国画永远不会有“穷途末路”,正如我们的语言文字一般。
陈芳桂先学四王、学黄秋园、掌握了传统技法,领会了笔墨的妙趣,再研读与破译黄宾虹。他不是想几年内长成巨人,而是往巨人肩膀上爬。他运用传统技法,却随心所欲地挥写自己心中之情、意中之象,这样,当然就不受束缚,涌现种种新意与新法,成为他自己的东西,他有了创新。
芳桂不自满,肯听意见,又非常努力,他会有大作为的!
2004年4月27日
(责任编辑:房学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