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演良:从古砚中汲取刻砚灵感
2015-08-13 07:11:24 陈若茜/文 高剑平/图片
刘演良藏古端砚(上背面 下侧面)
刘演良
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端砚鉴定家,出版端砚专著《端溪名砚》等。
得知一群爱砚者远道而来端砚之都肇庆拜访,已81岁高龄的刘演良早早地等候在家楼下。在端砚制作与雕刻方面,他在全国享有盛誉,更是肇庆当地“祖师爷”级的人物。他行动轻便自如,在当地制砚后辈和访客们的簇拥下走进家门,一件宽大的白色汗衫套在身上,这是记忆中自家爷爷和外公典型的盛夏装束。
刘演良1961年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肇庆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肇庆市工艺美术工艺公司经理。他创作的“刘家山水砚”被人认为既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肇庆作为端砚产地,同一般的制砚工匠因端砚为地方产业而顺势走上制砚、刻砚之路不同,刘演良自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教化,书画俱佳。才四五岁的时候就在父亲的督促下捉笔研墨习字,可惜父亲在他六岁时就因国难幽愤而亡。等他上到初中,又跟随岭南画派的黎雄才、谢弼孙学习书画。大学毕业之后短暂地做过一段时期老师,后来回到肇庆学习刻砚。工作后又因各种机缘巧合结识唐云、朱屺瞻、谢稚柳等一批海派画家,“在他们那偷师,受他们影响。”刘演良说。
谈及制砚和藏砚的话题,刘演良脸上的笑容刹不住了,像小孩子迫不及待要与人分享玩具一样,时不时就站起来,踱进书房,捧出一方方古砚来。
刘演良收藏的砚台时间跨度很广,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代砚都有,年代最早的是一方南唐的砚台,形制有点像箕形砚但跟箕形砚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脚。刘演良说,在古砚中他最喜欢的是文人题铭砚,比如米芾、苏东坡铭的宋代宋坑操手端砚。“1980年代这块端砚差点流出国门,我花了3万元将其拦截下来,3万元在当时来看无疑是一笔巨款了。”再比如吴昌硕铭歙砚,砚台正中为如意池砚堂;查昇铭的苏武牧羊绿端砚,其正面砚堂上方为浅浮雕雕刻的历史典故苏武在湖边牧羊,背面刻有查昇的题名;董其昌铭的红丝砚;还有甚为少见的恽寿平铭金丝楠木木砚……
若论石材,古人因开采工具所限,古端砚的材质是远不及新端砚的石材来得优质。刘演良也收藏新的端砚,但他如此重视古砚自有其一番道理:作为一名刻砚大师,他需要借鉴古砚的形制,获取创作的灵感 。“古砚对于创作影响很大,不了解传承,谈何创新?古人制砚非常严格认真,几乎是不惜工本。比如古人对砚胚很重视,做的砚胚很平稳,砚体挖很深,放在桌子上,很有底蕴,现在的砚胚都是用机械做出来的,一研磨就要动。古人做砚池也很讲究,钻研怎样容易研墨,怎样的砚池水可以更好地顺着砚池流下去。”
刘演良说他从古砚的线条、构图、题材方面获益良多,因为古砚的题材很丰富,不像现在很多砚只会雕龙刻凤的。刘演良最有名的“刘家山水砚”,当初也是从古砚中获得启发,“山水的题材入砚是从宋代开始,我觉得山水砚是非常宽阔的题材,以前经常出差到处跑,觉得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什么不在砚台里反映出来,就萌生了刻山水砚的想法。”
若论雕工,刘演良推崇的是天人合一,天工大于人工的艺术境界。他最满意的一方砚台,仅雕刻了寥寥几笔,全是利用石品做花纹,以火捺为中景中的山,以焦叶白、鱼脑冻为远景中的山。“这也符合了老子《道德经》中提出的虚实相生,虚不是没有东西,它是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刘演良说。
面对围绕在其周围那些孜孜以求的年轻刻砚师,“创新不是否定古人,要在古人基础上结合现代创新。”这是刘演良最常对他们说的话。■
Q&A
收藏十问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A:我从事制砚行业几十年,全国各地跑,一些熟人找我去给他们鉴定古砚,遇到喜欢的古砚自己会收。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一方南唐的砚台,形制像箕形砚,但它是没有脚的。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古砚。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Q: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收藏?
A:找北方的朋友让他们私下转让,有些是文物商店购买的,还有些是拿自己的新砚换古砚。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古砚三十余方。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不是,收藏爱好者。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收到好东西睡不着觉,半夜起来反复看。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最初肯定要交点学费。
Q:有一天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最好的我不会放弃,一般的可以拿些出来。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