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瓷器的发展历程及经典传世作品
2015-08-26 16:36:32 未知
钧釉瓷器是河南中西部地区在北宋时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的环境下,在周围地区大体同时出现汝窑、官窑等青瓷生产的顶尖窑场的技术氛围下兴起的,是禹州人民长期劳动实践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北宋 钧窑天蓝釉胆瓶
高23cm 宽11cm 底径6.4cm小口圆唇,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圈足,器形如胆而得名。除了足底无釉,余皆施满天蓝釉。整体造型规整,线条流畅,施釉匀净,华贵大方。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故宫博物馆多次派人到禹州调查,认为窑址所发现的标本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征。197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对禹州钧台窑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2001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禹州神垕镇刘家门等窑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初步探明了钧窑的始烧时间,大致探明了钧窑生产的两次高峰和两次低谷的发展历史。
宋代 钧窑天蓝釉碗
直径22.5cm 高9.5cm敞口,斜壁,尖底,圈足。除底足外余皆施满天蓝釉,底足上端有明显流釉痕。造型于古朴中见出清秀,釉色蓝中透青,莹润可观。
在宋代制瓷业全面兴盛和工艺技术突飞猛进的基础上,禹州的窑工大胆创新,创烧出驰名中外的窑变铜红釉,使钧窑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最精美的瓷器品种之一。钧釉瓷以色彩斑斓、变化丰富的窑变著称,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之说;以其成熟的工艺、古朴的造型、变幻的釉色,成为宋代清雅艺术的代表。
金元时期,钧窑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以河南禹州为中心的庞大钧窑系,钧釉瓷器成为北方地区最流行的瓷器品种。明代以后,钧窑因其独特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被南方诸窑竟相仿烧,形成宜钧、广钧、炉钧等各具地方特色的钧窑产品,续写着钧窑艺术的辉煌。
北宋钧官窑月白釉鼓钉洗
直径20cm “六”字底款敛圆口,浅腹,腹形如鼓,平底,三云头形足,口沿、腹壁各饰弦纹一道,鼓腹按饰鼓钉纹两周。胎骨厚重,通体罩施月白釉,釉彩均匀,边棱呈浅褐色,底足上方有明显流釉痕。器物整体沉静素雅。
钧窑的黄金时代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各个方面都对社会产生着持续而强烈的影响。他们生活中崇尚的闲适、淡定,是诸多手工业品和手工工艺品在发展中出现了结构性变化。钧官窑的产生正是士大夫清雅文化最为繁盛的北宋时期,因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层烙印。早期的钧窑特别流行小巧精美的器物,多文玩用器,也不乏精致的花器。釉色以浅淡见长,即便大片强艳的红彩,也自然地融入浑然一色的湛蓝之中而显示出和谐的辉映,尤其是宋代晚期官钧窑通体窑变的海棠红、玫瑰紫器物更为难得,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因此受到宋代徽宗皇帝和士大夫文人阶层的厚爱,称其为烧制历史上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北宋 钧窑月白釉三足炉
高12cm 宽14cm 底径10cm敞口,平沿,直颈,鼓腹,下有三如意状足。通体施天蓝釉,制作精致,釉质莹润,是宋钧窑中的优秀作品。
钧窑瓷器的釉色特点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与它的釉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犹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明代张应天所撰《清秘藏》卷上,论窑器条曰:“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土脉红,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朱砂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三者色纯,无少变杂者为上……”
北宋 钧窑天青釉帽沿洗
口径 19.7cm敛圆口,浅弧壁,平底无足。口沿一道细棱边,一侧装饰一菱花瓣边,下接圆扳,通体罩施天青色釉,釉层匀薄,口沿呈米黄边,釉质乳浊,细腻莹润。器底满釉,有支烧痕。
精工制作
北宋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北宋的社会经济进入了繁荣发达时期,社会上形成了崇尚财富、追求享乐的风习。这种风习促使整个手工业都出现了讲究风雅、追求精品的生产方式。用于贡御的汝窑、钧窑、定窑等官作窑场,不惜工本,精工制作,引领时代风气之先,使瓷器的质量出现了质的飞跃。北宋后期是钧窑生产质量最高的时期,尤其是钧官窑器物不仅在胎质上做到了细腻坚致,而且与汝窑、定窑一样,为了使器表尽可能完整的挂釉,烧成时采用了“裹足刮釉”的方法,并在少量器物的露胎部位施用护胎釉。这种精工制作的方式在北宋以后就不再普遍使用了,只在一些具有礼制性功用的高档器物上偶尔使用。
北宋 钧窑豆青釉罗汉碗
直径12cm 高7.4cm圆口,直腹,圆底,圈足。除底足外,通体施豆青釉,釉色较浅,表面布满“冰片纹”,整体形制浑圆规整。钧窑初创时期的特点初期钧窑主要生产小物件,器物的胎色较浅淡,即通常所说的“香灰胎”,胎质较细腻坚致,器物釉层较薄,釉流动性不强,釉色淡雅匀净,部分器物布满小块的开片,总体上十分雅致。这时期钧窑除了生产钧釉瓷器,还生产较多的青釉器物,质量精细,釉色纯净,透明性很高,玻璃质感强,通体布满大小不等的开片。其釉色以青色为主,较橄榄绿而浅,似翠绿而深,正如《南窑笔记》所描述:“釉水葱茜肥厚,光彩夺目”,颇似明代文献“青若葱翠色”之描述。
钧窑初创时期的特点如下:初期主要生产小件器物,器物的胎色较浅淡,胎质较细腻坚致,器物釉层较薄,釉流动性不强,釉色淡雅匀净,还生产较多的青釉器物。
北宋 钧窑天青釉梅花瓶
高19cm底径6cm口呈五瓣梅花状,细长颈,斜肩,肩上饰有弦纹两道,鼓腹,下方也有一道弦纹,圈足,。通体施天青釉,足部露胎,底心施釉。胎质细腻,釉色明净。整体观之,落落大方,神韵怡然。
金代钧瓷业的发展
金代时期,钧窑的生产十分萧条。金世宗继位后,河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钧窑产品逐渐丰富,质量依然精美,天青釉钧瓷的釉色明丽光亮。除钧釉瓷、青釉瓷外,白釉和黑釉瓷器的数量开始增加。
金代印花加彩钧瓷盘
口径18.7cm 圈足径11cm 馆藏敞口,平沿,沿为轮花,浅腹,平底,盘底模印三朵大花,之间以缠枝相连。器表施天青釉,窑变出紫色斑块。造型讲究,工艺精湛,彩斑自然,釉色莹润,为钧瓷民窑的上乘之作。
金代钧瓷生产主要特点如下:主要生产满足大众生活需求,既美观又易于制作的家居生活用品,天青釉钧瓷的釉色明丽光亮为钧窑中落以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金代 钧窑月白釉紫斑梅瓶
长17.5cm 宽17.5cm 高36.5cm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罩施青釉,釉色明润,肩部有一紫斑,施釉至足际,有明显流釉痕迹,足底无釉,露土色胎。
中原地区人口变化与金代钧瓷生产的兴衰
(大定二十七年)七月,谕旨尚书省曰:‘唐、邓、颍、蔡、泗等处,水陆膏腴之地,若验等级,量立岁租,宽其征纳之限,募民佃之,公私有益……’
八月,尚书省奏:“河东地狭,稍凶荒则流亡相继。窃谓河南地广人稀,若令召集他路流民,量给闲田,则河东饥民减少,河南且无旷地矣,上从所请。”
金代 钧窑天青釉花口尊
高63cm口部外翻为荷花状,细颈,鼓腹,喇叭圈足,通身均匀刻花六道竖行内凹弦纹,通体施天青釉至底足,釉色匀净,乳光莹润,器形虽大,却无丝毫笨重之感,造型清秀典雅,如一位娴静的少女亭亭玉立。
经过金代的恢复发展,元代钧瓷生产继北宋末期生产淡雅精美钧釉瓷的高峰后,再一次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钧瓷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巨大、影响广泛,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目前考古发现元代生产钧釉瓷的窑场遗址多达数百个。
元代 深腹钧瓷钵
高15.4cm 口径17.2cm 底径7.8cm 馆藏敛圆口,深弧壁,圆底,矮圈足。通体罩施天蓝色釉,釉质匀润,施釉至足际,器胎规整。
元代的钧瓷生产呈现如下特点:
再一次进入繁荣时期,种类丰富,产量巨大,影响广泛在北方地区成为主流产品,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
(责任编辑:秦连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