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刚:华光礁一号与南海水下考古
2015-09-01 15:38:20 未知
海南省博物馆研究员、海南省文博学会会长丘刚在河南博物院讲“华光礁一号”沉船的前世今生
签名留念
自汉朝以来,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前往印度洋和中东地区,或向东航行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海上贸易、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如今,沿途的古沉船和沉船上的货物已成为重现这段历史的最佳证据。
8月29日下午,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河南嵩阳文化、中原国学文化网承办的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揭秘中国”系列讲座第二十九讲在河南博物院开讲。主讲嘉宾海南省博物馆研究员、海南省文博学会会长丘刚老师在讲座中为大家详细讲述了“华光礁一号”的“前世今生”,揭开了南海水下数百年来被浪击水冲、石撞沙淹的惊天历史。
讲座开始,丘刚首先对“华光礁一号”沉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他说:“华光礁一号,是一艘南宋古沉船,是中国在远洋海域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它在1996年被中国渔民在潜水捕鱼时发现;199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进行了初步的试掘;200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组建了西沙考古工作队,开始正式对深埋海底的“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08年,西沙考古队将船体拆解打捞出水,共发掘出水文物万余件。其中,主要以陶瓷器为主,另有铁器以及少量铜镜残片,陶瓷器以青白釉、青釉居多,还有一些酱釉器。目前多存放在海南省博物馆。”
考古发掘出的“华光礁一号”沉船船体水平残长18.4米,残宽9米,舷深约3-4米,整个船体向西倾斜。07 年正式发掘时,由于盗掘和海水冲刷,只剩下较完整的3个隔舱。大部分船体构件表面呈浅褐色,部分呈黑色。沉船是典型的水密隔舱海船,互不透水,既保证了船有足够的浮力,又便于货物有效地进行分类存放。
那么,它的发掘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丘刚认为,“华光礁一号”古代沉船的成功出水,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它对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说:“迄今为止,在南海海底发现外国沉船并不多,而中国古沉船则很多,这就证明最早经营、开发南海的国家就是中国,这也说明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起点的文化传播之路,它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
讲座最后,丘刚对南海水下考古工作进行总结。他说:“进入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海洋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对外经贸往来的载体,维系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中华民族必须重视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海南岛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要中转站、避风港和补给港,也是当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更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大门”。目前来看,辽阔的南海水下还依然沉有上百艘乃至更多的古代中外船舶和遗迹,相信随着南海海域水下考古的逐步展开,更多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物将会浮出水面,海南及所管辖的南海海域势必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嘉宾简介:
丘刚,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海南省博物馆研究院,海南省文博学会会长。代表作品:《海南古遗址》、《大海的方向—华光礁一号沉船特展》、《海南省博物馆研究文集》、《海南省志·文化志文物编》、《开封考古发现与研究》等。
(责任编辑:秦连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