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又福山水诠释太行山
2015-09-03 09:29:53 刘毅
“无声之诗——贾又福山水画全国巡展”由即日起在保利香港艺术空间展至本月七日。展出贾又福近三十幅太行山水作品,既有十米长卷,亦有水墨小品,以不同方式,诠释巍峨太行,立足于山水,又取意于山水之外。
笔力苍劲气势恢宏
贾又福师承李可染,开创“以石观化”之先河,以中国北方太行山为创作基地,从事山水画创作以及美术理论研究。潜心山水画艺术创作和中国画理论研究数十年,曾三十多次深入太行山区体察感悟。
本次次展出的近三十幅太行山画作,皆是贾又福近年作品,画家以诗人之感,绘太行山、绘明月、绘牧羊人。展出的一幅十米长太行山脉图,气势恢宏、笔力苍劲,以饱满墨色展示太行山经亿万年沧海桑田,留下的沟壑、绝壁。黑白山川,虚实相映,展示自然界之鬼斧神工。
贾又福女儿、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的贾云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父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画太行山,五十多年来,面对大好河山,从“心地虚灵留不昧,大千妙相悟真如”,到“感天地之所有,造天地之所无”,进而再探“山水画与哲学合观”之“无尽观照”,一路艰苦求索,直到今时今日,已然七十多岁,想的还是如何改变画风,探索更多可能。
以石观化天马行空
以北宋诗人苏轼“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来形容贾又福后期山水风格,最是恰当。贾云娣说:“起初,父亲画山水,重在写实,之后则强调‘以石观化’,不单单画真实的山川,而是加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感情,通过画山、画水,体现出来。”今次展出的《黄土高天夜夜心》、《山光云影》、《东方既白》,皆可窥到画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以一轮弯月高悬,一条山溪自沟壑处流淌,诠释被岁月浸染后的山水之象,从山川,到被流水侵蚀形成的沟壑,这是时间的痕迹,亦是大自然留给画家的“弦外之音”。
如今,画家笔下的山水,在真实的基础上,加入自己对太行山的哲学思考,勾勒出的太行山亦与别不同。如水墨小品《明月之诗》中,一轮明月照亮黑夜,牧羊人与圆月相比,却显得渺小,纵使超现实,却是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感悟。“父亲如此喜欢画太行山川,皆是因其儿时在河北省肃宁县生活,与太行山、农人生活都非常贴近,这些组成他的童年回忆,是他最具感情的部分。”贾云娣表示。
以心作画,画自己真正有感情的事物,是贾又福对女儿学画时的忠告,亦是他此生的座右铭,而这份坚持,亦来自于他对于中国山水画的一份眷念。
(责任编辑:潘慧敏)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