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雅菁:从风景解构到摄影重构 文化记忆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新探索

2015-09-03 18:47:17 刘雅菁

第二届林茨摄影理论奖学金入围选题

  提目:《从风景解构到摄影重构:文化记忆在中国当代摄影中的新探索》

  姓名:刘雅菁

  研究方向:当代摄影风景美学、文化记忆及方法论探究

  一、研究及立论依据

  要包括 : 项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项目的研究意义、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索逝去的风景及文化记忆在当代摄影中的新形式。本研究课题既是对中 国当代摄影主流创作题材的归纳和分析,也是将摄影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尝试,更是有 助于提出符合中国语境的方法论。本研究成果将弥补所涉领域的研究缺陷和空白。

  自 1990 年代以来,中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Hung&Phillips, 2004; Lu, 2007; Warren, 2005)。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成片的村庄、房子和街道都被迅速拆除和 重建。正如 Sheldon Lu 所说,“Chai-na 的确是当代中国最恰当的名字。无论我们在中国的 哪一个城市,都可以见证到旧建筑的消失和新结构的建设(2007,p.137)。在 Lu 的论述中,

  Chai-na 是从中国汉语拼音中翻译而来,意味着拆除。它从字面上展示了中国风景变化的情 况,即每天都有老房子被推倒,古老的建筑被现代化的商业中心所替代等。这些变化不仅仅 影响了那些见证或经历了事件的人们,同时也成为社会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在此社会背景下, 拆除、重建、家园、废墟和记忆成为目前中国主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主题。而这种文化记忆 的影响也明显地表现在许多中国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中,如王友身和张大力等。这引发了一个 问题: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风景变迁所产生的文化记忆如何被嵌入到当代摄影艺术中?

  其一,摄影师以中国风景的变迁为拍摄主题,其创作灵感来源于摄影的记忆功能,即用 图片回忆过去的事件、情感、地点及经历等(Kuhn, 2007; Langford, 2007; Raiford, 2009)。

  正如 David Bate(2010)在《摄影与记忆》一书中所阐述的,图片作为“记忆装置”可以构 建和代表历史性的过去和记忆。由此可见,图片为艺术家和摄影师提供了描绘各种记忆的可 能性。

  其二,随着跨学科方法对摄影的渗透和应用,如显微技术、装置表达、社会学调查等手 段,摄影的记忆表达已经打破了写实的和单一的图片方式,而呈现出交互性媒介和语境共存 的形式。然而,这种系统化的、多元化的摄影形式却鲜见于中国当代摄影作品中,这无疑是 一种缺憾同时也是机遇。

  在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中,针对摄影中风景主体和记忆视觉化的探讨,已有诸多文章和评 论发表,如 David Bate,Annette Kuhn,Kirsten McAllister,巫鸿,顾铮,陈建中等。而现有 的研究主要存在四种问题:第一,无论在何种学科领域中,记忆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且 包含多种属性和分类。摄影师和理论家经常写到,某作品用何种方法表达了记忆。那么,这

  里所指的记忆具体是指什么?在现有的国内外学术著作中,只有巫鸿教授根据其研究问题明 确地界定了记忆的属性。第二,关于摄影和记忆的研究课题,目前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摄影的 记录和文献价值、纪实摄影、摄影本体论等方面,如 Allnutt 和 David。而忽略了摄影作为艺 术所呈现的巨大潜力,及被摄体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因素、美学价值等方面。第三,国外的研 究虽然相对系统和全面,但并非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国摄影师一味模仿国外的创作 体系,只会造成思想和作品的空洞。第四,据申请者目前地毯式的文献搜寻结果显示,就逝 去的风景及文化记忆的研究内容而言,目前还没有学术著作特别针对中国的文化语境进行当 代摄影创作的归纳和分析。综上所述,本课题存在着诸多学术空白和问题,并具有很大的研 究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一. 主要学术专著、博士论文、期刊等:

  Adams, R. (1994). Truth and landscape Bearty in photography. New York: Aperture. Allnutt, S. (2009). Knowing my place: Learning through memory and photography. McGill

  University.

  Batchen, G. (2006). Forget Me Not: Photography and Remembrance. Princeton: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Badger, G. (2007). 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 How Photography Has Changed Our Lives. London: Quadrille.

  Baecker, A., Wang, P., Ambrozy, L., & Woos, M. (Eds.). (2008). Making History: Wu Hung on Contemporary Art. China: Timezone 8 Ltd.

  Bal, M., Crewe, J. V., & Spitzer, L. (Eds.). (1999). Acts of Memory: Cultural Recall in the Present: Dartmouth College.

  Bate, D. (2010). The Memory of Photography. Photographies, 3(2), 243-257. Bennett, T. (2009).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1842-1860. London: Quaritch.

  Bennett, T. (2013).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Chinese Photographers, 1844-1879. London: Quaritch.

  Bessire, M. H. C. (2009). Stairway to Heaven: From Chinese Streets to Monuments

  and Skyscrapers (通往天堂的阶梯:从中国的街道到纪念碑和摩天楼). Lebanon: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Broudehoux, A.-M. (2002). Moder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rban image construction in fin-de-siecle Beijing.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nn Arbor.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The Arts database.

  Burke, E. (1757).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the beautiful (1987 e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Collinson, D. (1992).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O. Hanfling (Ed.),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pp. 111-178). Oxford: Blackwell.

  Clark, K. (1991). Landscape into art. New York: Icon Editions.

  Desai, V. N. (2007). Asian art histor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lliamstown: Sterling and Francine Clark Art Institute.

  Dewar, S. (1996). Imagining Reality: Contemporary Chinese Photography. ART AsiaPacific, 3, 55-59.

  DeLue, R., & Elkins, J. (2010). Landscape Theory: Taylor & Francis.

  Font-Rėaulx, D. d. (2010). Paintings and Photography 1839 -1914. Paris: Flammarion.

  Gao, M., & Bryson, N. (Eds.). (1998). Inside/out: New Chinese Art. Berkeley: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Gladston, P. (2014).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 Critical History: Reaktion Books.

  Green, A. (2004). Individual remembering and ‘collective memory’: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and contemporary debates. Oral History, 32(2), 35-44.

  Gibbons, J. (2007). Contemporary Art and Memory: Images of Recollection and Remembrance: I.B.Tauris.

  Gu, Y. (2009). Scientizing vision in China: Photography, outdoor sketching, and the reinvention

  of landscape perception, 1912--1949. (Ph.D.), Brown University, Ann Arbor.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database.

  Hung, W., & Phillips, C. (2004).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New Photography and Video from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Hung, W., David, & Art, A. S. M. o. (2005). Transience: Chinese Experimental Art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ung, W. (2008). Making History: Wu Hung on Contemporary Art. China: Timezone 8 Ltd. Hung, W. (2012). A Story of Ruins: Presence and Absence in Chinese Art and Visual Culture.

  London: Reaktion Books Ltd.

  Hung, W. (2013). 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ngold, P. T., & Janowski, M. (2012). Imagining Landscap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shgate. K.R., O. (2005). Representation and alienation in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Cultural Geographies

  (12), 19-40.

  Kandel, E. R. (2007).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W. W. Norton.

  Keenan, C. (1998).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Photographs and Individual Memory. History of Photography, 22(1), 60-64.

  Kuhn, A., & McAllister, K. E. (Eds.). (2006). Locating memory: Photographic acts (Vol. 4). London: Berghahn Books.

  Kuhn, A. (2007). Photography and cultural memory: a methodological exploration. Visual Studies, 22(3), 283-292.

  Kuhn, A. (2002). Family Secrets: Acts of Memory and Imagination: Verso.

  Langford, M. (1997). On space, memory and metaphor: the landscape in photographic reprise. Montreal: Vox Populi.

  Langford, M. (2007). Scissors, paper, stone: Expressions of memory in contemporary photographic art. Canada: McGill-Queen's Press.

  Lowenthal, D. (1975). Past Time, Present Place: Landscape and Memory. Geographical Review, 65(1), 1-36. doi: 10.2307/213831

  Lu, S. (2007). Tear Down the City: Reconstructing Urban Spa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ular Cinema and Avant-Garde Art. In Z. Zhang (Ed.), The Urban Generation: Chinese Cinema and Society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Maggie Humm. (2003). Memory, Photography, and Modernism: The “dead bodies and ruined houses” of Virginia Woolf's Three Guineas. Signs, 28(2), 645-663. doi: 10.1086/342583

  Mitchell, W. J. T. (1994). Landscape and Pow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itchell, W. J. T. (1995). 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orris, W. (1989). Time pieces: photographs, writing, and memory: Aperture.

  Nora, P. (1989). Between Memory and History: Les Lieux de Mémoire. Representations(26), 7-24.

  Pollard, I., Wells, L., & Young, L. (1994). Hidden Histories, Heritage Stories: Photographic Work. London: Lee Valley Park.

  Roe, M., & Taylor, K. (2014). New Cultural Landscapes: Taylor & Francis.

  Santos, M. S. (2001). Memory and narrative in social theory: the contributions of Jacques Derrida and Walter Benjamin. Time & Society, 10(2-3), 163-189.

  Schacter, D. L. (2008). Searching for Memory: The Brain, Th. New York: Perseus Books Group. Schama, S. (1995). Landscape and memory. Toronto: Random House of Canada.

  Snyder, J., & Allen, N. W. (1975). Photography, Vision, and Represen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erdiman, R. (1993). Present Past: Modernity and the Memory Crisi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Van Gelder, H., & Westgeest, H. (2011). Photography Theor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Wiley. Van House, N., & Churchill, E. F. (2008). Technologies of memory: Key issues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s. Memory Studies, 1(3), 295-310.

  Wells, L. (2011). Land Matters: Landscape Photography, Culture and Identity. London: I.B.Tauris & Co Ltd.

  Wells, L. (Ed.). (2009). Photograph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4 ed.). London: Routledge. Yates, F. (2014). The Art of Memory. London: Random House UK.

  二. 相关艺术家、作品、采访( 排名不分前后):

  王庆松、周军、荣荣、王国锋、慕辰和邵译农、翁奋、洪磊、杨泳梁、魏壁、卢彦鹏、刘晓

  芳、王博、王彤、熬过兴、华伟成、李明、李勇、王骞、张冰、张大力、陈农、张克纯、黄

  晓亮、罗永进、傅拥军、徐勇、姚璐、严明、张晓刚、王友身、郭棚、渠岩、张培力、曾力、 曾翰、李前进、程新皓、骆丹、海波、Bui Cong Kuanh、Patty Chang&David Kelly、Robert Zhao、 Moyra Davey、Gauri Gill&Rajesh Vangad、Zarina Bhimji、Simon Norfolk、Dmitri Kessel、Edward Burtynsky、Jem Southam、Joel Sternfeld、Kathy Vargas、Kei Kobayashi、Matthew Brandt、 Nadav Kander、Robert Smithson、Richard Misrach、Thaddews Holownia

  三、档案资料( 排名不分前后):

  Raqs Media Collective、AAA Collection、Museum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Asia Art Archive

  二、研究方案

  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以中国逝去的风景为样本,探索风景、文化记忆和摄影关系的两个核心部分:文

  化记忆在摄影创作中的各种可能性及其表现,以及风景美学在摄影创作和文化记忆中的作 用。本课题涉及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将包括:风景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概念,文化记忆在摄影领 域的界定,以手工上色为主的传统摄影技艺在当代环境的新形式,基于图片的摄影艺术形式 改革等。

  基于本申请表第一部分所阐述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本研究将要探索以下问题:在中 国的文化背景下,风景变化所产生的文化记忆如何被嵌入到当代摄影艺术中?为了解决这个 问题,以下几个问题也将涉及:从摄影的角度,如何用创造性的方法来促进对变化景观中文 化记忆的调查?面对景观的变化,摄影师如何对风景和现有的资源进行解构以创造出新的作 品,如被遗忘的旧照片和档案?

  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方案:

  (1) 本研究采取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拟借用社会学和艺术史方法论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进行文本分析、图片分析和项目分析(所需资料见主要参考文献部分),结合哲学和社会学 中风景和社会记忆的概念,运用艺术美学中后现代主义、解构和重构、符号学的思想,并利 用比较分析方法对艺术家和作品进行本体分析和相互对比,从而体现出在此类摄影题材中, 不同的思想、审美感知、摄影经验、摄影表现、美学思想等的演变过程。

  (2)本研究将以中国为样本背景,以探索记忆在逝去风景中的创造和再现。首先,中国 风景的拆除、破坏等现象随处可见,且较世界其他国家尤为严重。其次,越来越多的中国摄 影师和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都在反映中国的环境和风景问题,如政治批判、记忆、纪念和哀 悼等。因此,本课题将涉及典型中国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并交叉分析外国先锋摄影艺术家的 创作理念。以中国为样本,将中西方摄影作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可以促进新方法论的提出, 以用来指导摄影创作并改变中国摄影艺术家固有的、陈旧的观念。

  (3)本研究所涉及的摄影创作将包括静态图片、视频录像、物品收集等多形式的摄影项 目,并以传统手工上色和新类型学摄影两方面为研究重点。两者都是在当代摄影中比较流行 的方法,并在记忆和摄影的关系中存在巨大的潜力。

  可行性分析:

  (1)本课题是申请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及媒体学院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 分,并受到摄影理论家和策展人 Oh Soon-Hwa 教授和 Josie Browne 教授、艺术史学家

  Michelle Lim 教授、Michael J K Walsh 教授、Nora Taylor 教授和 Yin Ker 教授、社会人 类学家 Francis Kim K G 教授的监督和指导。不同学科领域教授的加入为本研究提供了广阔 的国际化视野,并保证了该项目的进展和学术的严谨性。

  (2)申请者拥有摄影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可以深入领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为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3)自 2014 年 8 月项目开展至今,申请人已针对研究范围整理了对应的中国摄影艺术 家名录、相关作品及其作品批评,完成了研究范围内中外理论著作阅读和评论工作。同时, 申请者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心理学中记忆的过程、种类、属性;社会学中文化记忆 的界定;风景美学和哲学;风景、记忆和摄影的关系;中外手工上色和类型学摄影的历史发 展等方面。与此同时,针对研究问题初步提出了文化风景的概念及其在摄影中的表现以及新 类型学摄影的发展方向等。

  3.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以逝去的风景为创作背景和主体并抒写记忆的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摄影艺术中最有

  代表性的主题之一。本研究是结合多角度和跨学科的思考,在传统摄影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 展开的,着力探索逝去的风景中文化记忆的重现,以及摄影创作中解构和重构的过程。

  (1)本研究拟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并结合中西方摄影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理论观点以求 客观和深入,不一味地推崇西方思想和西方摄影理论,也不固守于中国的摄影理论。

  (2)本研究将以 19 世纪的手工上色和 20 世纪的类型学摄影为例,凸显传统摄影技艺和 思想在当代社会环境中沉寂、重生和转变过程。同时,在对其历史材料的梳理和分析过程中, 弥补中国摄影史和中国摄影理论中对于这两种表现形式的历史空白和理论缺陷。

  (3)本课题将围绕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摄影艺术家及其作品展开研究,以达到用实践支 撑理论,用理论检验实践的研究体系。一方面总结并展示出有中国特色的摄影和记忆语境, 另一方面将以逝去风景的记忆为例构建出系统的摄影方法论体系。

  4. 预期的项目进展和成果 项目进展:

  2014 年 8 月-10 月:项目提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审核通过,并开始深入的细节扩展 工作。

  2014 年 10 月-2015 年 2 月:研究计划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审核通过,社会人类学家

  Francis Kim 教授等教授加入课题研究小组。

  2015 年 2 月-2016 年 1 月:课题进入全面的文献综述阶段,并提出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 研究问题。课题将由除研究小组之外的 5 名国际知名教授进行审核和答辩以确保该研究的前 瞻性、独一性和可行性。

  2016 年 1 月-2017 年 5 月:研究将进入艺术家采访阶段,并结合发表相关论文、学术报 告等。

  2017 年 5 月-2018 年 5 月:完成全部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撰写英文 6 万字论文著作, 并同步完成中文版本。

  研究成果: 本研究的成果将包括几篇论文和学术报告,最终成果为总计英文 6 万字的论文著作并发

  表,其中文版本也将同步完成。

  三、大纲(项目提纲)

  一.绪论

  1. 研究背景及研究价值

  2. 研究问题

  3. 文献综述

  二. 方法论 三.21 世纪的中国新风景美学

  四.传统媒介与记忆

  五.新类型学摄影:基于图片的社会艺术研究

  六:结论

  四、研究基础与工作计划

  1. 已参加过的有关研究工作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申请者在研究生阶段便开始关注于当代摄影理论及其创作、创造性实践及其理论构建等

  领域,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外风景美学理论;视觉社会学及传统摄影媒介的新形式。 同时,申请者拥有摄影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并在两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详

  情请参见附录)。

  针对此申请项目,申请者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申请者得到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颁 发的全额研究奖学金,并在 2015 年新加坡视觉文化研究生会议上做了学术报告和论坛,将

  第一阶段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

  2.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和工作计划 ( 时间计划 )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

  综上所述,申请者具有中国、英国及新加坡的摄影专业教育背景,摄影题材涉及纪实摄 影、风光摄影、视频和艺术摄影等多种题材,并同时拥有摄影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双重身 份。申请者常年往返于中国及海外,享有高校及海内外丰富的文献资源。同时,课题研究小 组内配备的专业教授团队为本研究提供了国际化的、跨学科的研究优势和条件。

  工作计划: 课题研究计划在 2017 年完成,并在 2018 年完成全部写作和出版任务。以下时间计划不包含已完成的任务,仅列举 2015 年之后的关键事件。关键进展2015 年 12 月2016 年 1 月2017 年 5 月2018 年 5 月文献综述√备注:为确保研究的缜密性,文献综述需随时补充完整,直到论文写作完成。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