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梁冰:创作《四水归堂》
2015-09-06 08:37:27 苏 兵
以当代艺术语言切入中华文脉根源
雕塑家梁冰在创作中。
提到雕塑家梁冰,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坐落在深圳的《万福壁》和《胜利大营救》大型紫砂陶浮雕作品,均出自梁冰之手。
梁冰,1965年生于河北秦皇岛,1991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雕塑专业,201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任深圳市宝安区文化艺术馆雕塑工作室主任。另外他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陶艺艺委会委员、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全国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持有者。
除《万福壁》和《胜利大营救》等大型雕塑作品之外,梁冰还在近年创作了大量作品,如以昆虫为载体的关注生命主题的《悟》,呈现和诠释世态万象的《百态人生》系列,观照和呼唤回归传统文化的《四水归堂》系列等。其中,倾注梁冰诸多心血,对传统汉字文化孜孜以求并不断反思和尝试的《四水归堂》系列作品,正是他作为一名雕塑家,以当代艺术语言切入中华民族文脉之根源的探索和实践。
梁冰作品《四水归堂·系列(陶)之二》
梁冰作品《四水归堂·系列(陶)之五》
“在传统文化面前,我是个小学生”
梁冰的《四水归堂》系列迄今创作了5年,已创作了300多件作品。梁冰告诉记者,“计划再创作3年,等集够一个美术馆的容量时,我就拿出全部作品做一个大型的展览。”梁冰认为,《四水归堂》所表达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知、态度和思考,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目录,是当代艺术对当下人类的一种关怀,也蕴含着一种深厚的国殇情怀。
“四水归堂”,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重元素,在梁冰看来,越民间越远古越具有文化的根基和底蕴,生命力越长久,比如中国的秦砖汉瓦,在历史的沉淀中越发显现其价值。在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的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四水归堂》的部分作品,是由粗陶材料雕塑而成的象形文字符号,古朴典雅,同时彰显出当代艺术元素的金属质感,让人耳目一新。
梁冰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在系统地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典籍,很多时候一遍根本读不懂,要多读几遍才能领悟其中要义。“越学,越觉得自己像个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己积淀得太少了!”梁冰说,在中年之后,自己开始对传统文化有了很多的反思,“不管中西文化怎么碰撞,最后坚守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是无法隔离的。”
在《四水归堂》作品中,梁冰应用多种艺术技法,力求达到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将中华民族先人创造的文字符号、图腾融入当代观念,规矩在特制陶砖上,依靠陶泥粗犷的肌理效果与龙窑中火的神圣作用力,唤醒材质自然之美,并在窑变过程中涅槃,幻化出色彩美感。在经过火的洗礼和高温熔炼后,《四水归堂》显示出了古老、粗犷、浓重、豪放的力与美,透着直率与灵气,耐人寻味。
在长达5年的创作中,梁冰对《四水归堂》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感悟,他告诉记者,“四水归堂”是中华民族发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气度,亦是民族智慧的象征、哲学思维的形式及传统文化尊严的体现,是世界多重经典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元素。作品以当代艺术的语言切入中华民族文脉之根源,寻觅其本生文化观在现世纷繁文化背景中的矛盾,及在冲突、相融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文化价值与当代审美趣味。
构思在深圳,创作远在安徽深山窑厂
梁冰的作品一般会在深圳构思,而创作则选在安徽宣城大山里的窑厂,这基于两点:一是在深圳这个快节奏的城市环境,心会浮躁,让自己难以静下心来创作;二是客观原因,深圳没有烧制作品的龙窑和创作的泥土。
在宣城的窑厂里,梁冰在高温的环境下,制作、烧成……工作到大汗淋漓,常常忘了自己,忘了时间。梁冰给记者看了一张朋友给他拍的工作照,在灯火通明的窑洞里,他头发蓬乱,满面汗水,与他平时温和儒雅的面貌有着天壤之别。“这就是我沉下心来创作时的状态,简直没了人形。”梁冰笑着自嘲道。
梁冰在创作中,施以各种雕刻法则和艺术手段,寻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当代陶艺语言,追求内涵的丰富性。同时在作品的意韵、空间、生命精神、生命意义体验中得到感悟,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梁冰认为,“《四水归堂》的创作理念,追根溯源,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理解,也是对人类文化、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的一种思考。”他告诉记者,传统文化是很温暖的,很容易被大家接受。文字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一个符号,它是人类对生命感悟、生命体验的表达和传递。
30年来,梁冰坚持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融入当代艺术观念,使作品在精神层面上不断升华。他的艺术观点主要是针对当下人们生存在一种迷茫状态的反思,以及人们在受到强大的外来文化冲击、碰撞、交融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命运的思考,用陶艺语言构建传统文化的当代性和在当下的新语境,从创作系列陶艺作品《百态人生》到《四水归堂》系列陶艺作品都在这种观念下尝试表达。梁冰表示,文化有共生性,在接下来的作品中,自己可能会借鉴一些西方的观念,这也是一种探索和尝试。“在中西文化中失去自我,就是失败者,能够在吸收中强大自我,就是对文化的最大的贡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