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设计师的设计——余平摄影作品展
2015-09-07 14:24:03 未知
自 序
九十年代末,我开始拍古镇专题,正赶上全国大规模拆毁原生古村、古镇疯狂期,许多老房子转眼被水泥和瓷片一类新建材所取代。我以一名老房子记录者的身份拍了大量照片。
之后的十余年间,我一边拍古民居,一边做室内设计,成为我专业追求的一个整体。
大量的照片告诉我,古民居的形态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气候条件、地貌、地表资源等决定着古民居的基本形态。
地域的差异让不同地区古民居的式样和构造方式千差万别。多样性不是被设计出来的,而是在被限定的条件下顺应自然环境,在求“生存”的本能下凭直觉创造出的。
古民居及传统建筑,是由土、木、砖、瓦、石这五个基本元素构建,如同音符1、2、3、4、5、6、7,以不同的组合演奏千年古歌一样,它们在不同地域的古民居中和谐变化,时而是独奏曲,时而是二重奏,时而是土、木、砖、瓦、石的交响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为地表资源的局限,很多古民居只能用几乎单一的材料来建造,恰恰是在这种限定下,单一的材料(比如土或石头)在一代一代人反反复复的摸索中,在一个居落、一种房形以及同一种材料上持续发力,人的潜能被激发出来,穷其所能,造出了最适合当地环境的民居。
土,是建筑最好的纯棉外衣。土房子,在阳光下笑得最灿烂;木,是建筑的骨架,灵活可塑,不可缺;砖,定出方正的规矩,让建筑的可塑性得到极大发挥,同时又限制了无止境的夸张;瓦,有遮风挡雨的实用性,又是精神的化身,像人的毛发一样,有用,更重要的它是精神归宿的家园,所以有瓦的房子物质与精神同在;石,最会讲古老的故事......
古民居“谦和”的颜色是通过天然的材质来表现,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和大地有如母子,是养育和回报的关系,互敬互爱,不争不抢,融化其中。
好的影像离不开光影下的质感表现。观察古民居形、色、质,我认为质(材质)最重要。古民居所使用的材质都是天然的,或天然加工、烧制而成的,是可呼吸的,都具有生命的属性。它们和阳光、空气、水相互交融,让时间在它们身上留下岁月的踪迹,是有记忆、有情感的活材质。所以,土、木、砖、瓦、石所构筑的古民居具有天然性和情感性,它们不仅在庇护我们,而且可以和我们交流、对话,可以消解人们的不良情绪,给我们的精神安然与美好。这是古民居最珍贵之处,也是我们今天城市化栖居所缺失的东西。现代建筑大量使用瓷砖、铝塑板,玻璃幕墙等这些抗拒与阳光、空气交合,抗拒与自然交流、与人们情感对话的材料,从而使我们的城市失去了亲和及精神的属性。
由土、木、砖、瓦、石构筑的古民居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建筑文化的源头。
树叶落尽的季节,北方的古民居历历在目,这个时候也是我出发的日子。
在这期间,2002年我见到“上海新天地”,这一利用历史建筑再生的典范之作,它成了一个在中国人眼里很外国,在外国人眼中又很中国的新商区地标。这个让我坐下来就不想离开的地方,它的魔力从一块一块的老砖、一片一片的老瓦、和去了棱角的石头的质感中散发出来,它是城市的榜样,是设计师的榜样。这位设计师用实证告诉当下的中国人,历史建筑可以再生,不仅仅可以再生,而且是其它任何新建筑都无法取代的,它是会讲故事的,是会带给你幸福的建筑。
我佩服这位唤醒中国无数个设计的设计师。听说他是一位美国人。
之后,2013年,我用旧砖完成了一个酒店设计。开业不久,来了一位美国人,他很喜欢这个小酒店,留言,希望与我一见。当我知道这位高大的美国人就是当年“上海新天地” 总建筑师Ben Wood先生时,非常激动。因砖、瓦而相识,他对我用旧砖设计的酒店,和用瓦设计的“瓦库”茶空间,表示非常认同。
后来,他寄了两本书给我,一本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另外一本是《幸福的建筑》。我明白Ben的用意,他在鼓励我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并帮助我调整好前进的方向……
再后来,我去上海看望Ben,到“上海新天地”,和先生在一间酒吧聊天,又在一间菜馆里用歺,这两个空间里都有瓦的元素和其他有生命材质的组合。十年前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影响了我后来的设计,原来也是Ben先生的室内设计。“室内”陪伴着新天地的老房子度过了十余年。时光的打磨让它们(室内)温润地融入到百年石库门老房子中,并伴随老房子一同继续生长着。这也印证了有生命属性材料(土、木、砖、瓦、石)的魅力,它们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无论在室外还是在室内,无论是一栋完整的房子还是散落他处,它们的魅力来自于“天性”,直到生命归还大地。
这次关于“土、木、砖、瓦、石”的上海摄影展,是Ben先生精心策划的。接受这样的用心,我愿同大家一起珍视,并成为我们的宝贵记忆......
(责任编辑:周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