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1914期】张敢:野兽主义的诞生与代表艺术家马蒂斯
2015-09-08 08:14:51 赵玉玲
【相关链接】
清华美院副院长、教授 张敢
那么首先就从表现主义开始,Fauvism野兽主义,就是在法国出现的。好多主义,你也可以用派,但主义特别强调的就是他们的观念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派的问题。
其实野兽主义它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就就是在于对色彩的解放,在此之前特别是在新古典主义时期,色彩是被压抑的。你比如说康德的观点,康德就认为就是说在他的判断力批判里面就说“在绘画和雕塑中,构图是关键……给草图增辉的色彩是构图的一部分,色彩以它自己的方式可以给我们观察的画面增加一种生气,但色彩自身绝不能使画面变美。”他认为色彩本身没那么重要,他不认为那么重要,这是他的看法。
但是梵高不这么看,梵高认为色彩本身就表达了某种东西,当你把色彩表现出来的时候,那高更认为色彩是一种能够能以一种密码来传递信息,只不过那种密码还没被破解出来。他说色彩也是有内在的精神性的东西,塞尚认为色彩可以构成体积和界定形式,色彩本身也起这个作用。而莫里斯德尼认为什么?我们上节课也讲了,他认为色彩、绘画是什么?就是各种色彩按照一定秩序覆盖的一个平面,这就是绘画。所以他的态度是这样的,而马蒂斯呢?则认为色彩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在发现它自身的表现力,其实这个时期的艺术家越来越重视色彩自身的这种能力和特征。
具体说道野兽派的诞生是1905年的“秋季沙龙”,当时展出了马蒂斯、德安或者我们翻译成德兰和弗拉曼克等人的作品,这个弄错了,标点弄错了。
秋季沙龙是在1903年开始举办的一个艺术年展,第一届秋季沙龙是由比利时建筑师弗朗兹·卓尔丹,还有刚才我们那边强调的吉马尔,谁呀?就是新艺术风格的那个设计师吉马尔,还有画家卡里耶埃,菲利克斯瓦勒东、维亚尔等人一起来发起的,和当时一家詹森,巴黎一个室内设计公司发起的一个活动。
1905年野兽派在这里面展出,1910年立体主义在秋季沙龙展出,所以这个沙龙为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起过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作用,两个重要的流派都是在他的沙龙里边展出,然后被大家所认识。
这个名字是谁给起的呢?是一个叫沃塞勒的一个艺术批评家,沃勒斯或者翻译成沃塞尔这个人,他跑到那个说当时那个展览里面一个展厅里面,中间有一个多纳泰罗风格的一个雕塑,也就是用写实的文艺复兴风格的雕塑,周边全是马蒂斯、德兰他们的这种作品,他看了以后他说多纳泰罗被野兽包围了,被一群野兽包围了。为什么这样说他们是野兽呢?色彩极其强烈,最纯粹的色彩,人物是有点儿扭曲的、夸张的,变形的,跟传统的艺术完全不一样,他认为这是野兽,所以到后来他们就留了这么一个名字叫野兽派、野兽主义。
其他被包含在野兽派中间的成员还有呢,刚才我们提到了谁?马蒂斯,这个里边马蒂斯、德安和弗拉曼克,其他人还有谁呢?乔治鲁奥、杜飞、马凯、卡穆安、芒甘、弗里斯、皮伊、瓦尔塔、布拉克、凡东让等等这样一些人。
要知道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出自一个人的工作室,就是摩罗,古萨夫·摩罗,那个象征主义画家,那个画沙勒梅那个题材的,全是在他的工作室里面的,所以当时摩罗你看一个学院派画家,他训练他们的时候,肯定是按照学院派的方式去训练他的,但是他能够发现这些人的特点。他曾经说过马蒂斯,他说你是为简化绘画而生的,所以马蒂斯的作品就是极简,逐渐地把画面减到最低的水平。这就是1905年秋季沙龙的海报。
马蒂斯,生于1869年,死于1954年,这就是他早期的作品,1897年,这个时候他还在摩罗的工作室,摩罗是1898年去世的,在他的工作室里面,我们看画的就是这种传统的风格,但是确实是有简化的特征在里面。比如说对于一些细节的表现他可以去掉了。
在20世纪初的时候他开始受塞尚的影响,大家注意到对这种大的体块的处理,他受塞尚的影响,高更也给他很大的影响,高更也是他特别喜欢的艺术家,像这种处理方式,尽可能减少中间调子,强调明暗对比的,当时有一个我们讲到的新印象派的一个代表人物是亨利·格勒斯,格勒斯的这种风格就是点彩派的,我们称之为新印象主义的。当时马蒂斯曾经拜访过他,受过他的指点。
这就是马蒂斯早年的作品,用这种点彩派的方式进行创作,但是他的目的不是为了两个颜色并置,然后让你形成第三种色彩,实际上他完全借用了这种非常主观的处理色彩的方式和语言,用点彩这种笔触来完成,奢华、宁静和愉悦这样的一个作品。
这就是1905年沙龙上展出的作品,给他老婆画的肖像,绿色的条文,这是画了一个绿色的条文,大家仔细看背景就是几个大的色块构成的一个背景,中间的颜色,中间的人物用很浓重的轮廓线来勾勒,这个实际上来自于高更那种风格。
有人认为野兽派诞生的地点是科里乌尔的海滨,这是法国的一个游览胜地,在这个地方高更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在那里创作,这是科里乌尔的窗子,透过窗子看到的室外的景象,颜色变得非常得主观。这就是生活的愉悦,他画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装饰感的、平面化的这样一些特征。
大家注意这个背景,这一群人在干嘛?舞蹈,这个题材他反复出现,他最有名的一件作品就是舞蹈,就是从这里面慢慢地出来的,前面的这些人在海滩上面,大家在这里面,确实这样看的是挺愉悦的,无所事事在那儿,这么美的环境里面,他画的这种变形的人体,所以大家如果看的话,在《世界美术》曾经登过一封马蒂斯写给青年的信,他说有人看了我的画以后,觉得这个画画画很容易,那几根线条随便凑凑。他说实际上我是经历过一个很长的过程的,先是经过学院派的训练,是由简入繁的,画得很繁复。然后慢慢再去简化这些图案,简化这些形式,最后达到一个非常概括、提炼的这样一个过程。他并不是上来就可以这样画,所以他说这个年轻人不要认为绘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以走捷径,还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这是必须的。
这是他的红色的和谐,很重要的一件作品。在这样的一个作品里面,我们看他有意识地开始压制,比如说传统的艺术中间,比如说对空间的处理,对色彩的这种暗示空间的感觉,其实还是有。大家看斜线的安排,实际上是给我们一种透视的效果,包括窗台的这种斜线的处理,他给你一定的透视效果。但总的而言,这个色调的变化变得不是很大,这个墙纸、桌布大家看图案是一样的,而且颜色基本上差别不大,浑然一体的。然后窗外的景色,我们看带有很强的装饰性。
用这样的方式来创作,简化了画面的这种语言,简化了画面语言,所以这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点,格林伯格才会说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从语言逐渐走向平面化的过程,逐渐剔除文学性的过程。比如说马蒂斯就说绘画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一把安乐椅,就是一剂镇静剂,当你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一看这个画感到愉悦、舒服行了,这种绘画。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概念里边,他剔除了所有的重大的题材,比如那种历史画所追求的那种宏大的叙事什么都没有了,画就让你看了愉悦,看着舒服这样的东西。但是这个观点并不是什么新潮的观点,其实从格蒂耶那个时候开始,为艺术而艺术这种思潮就包含这样的特点,他认为艺术不应该是有道德功能在里面,不是说你看了这件作品,然后你道德就得到了提升,没有这个概念。你看了觉得好看吗?好看,可以,这个画就可以了,他是这样看的。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对艺术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只是代表马蒂斯,不代表所有的人,也不代表整个的现代艺术就只是能够是这样。但是总的来讲,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这种态度在里面是起作用的,对形式语言本身的这种执着和追求,在里面是起作用的。所以大家记住这个。
大家要知道他,我们讲的时候只能从这一点呼……拉一条线,又从这一点又拉一条线,有很多的时候跟别的艺术家是重合的,1909年的作品受谁的影响呢?受毕加索的影响,他尝试用立体主义这种方式来创作。这是他画的音乐music,把画面简成了就那么几个基本的色块,背景的颜色、草地的颜色和身体的颜色,然后中间几个坐在那里面演奏的。所以有的人说现代艺术追求一种儿童的一种语言,单纯的语言,这样的一种语言,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里,你要找个小学生他也能画,所以很多人就说,你看这个事我儿子也能干,六岁、七岁、八岁的都可以画。
但实际上他这个跟孩子的画还是不一样的,孩子的画有时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过那个训练,他是一种非常的主观的,然后非常本能的一种处理,但是到艺术家,到这个时期他要强调这种概括性,强调画面的这种高度的凝练,这是他经过一段艺术的这种处理和思考的。
当然很有名的是这个,舞蹈,这两个作品都在圣彼得堡,大家如果有机会去艾尔米塔什都可以看到这两件作品,这个在圣彼得堡,这个在圣彼得堡,是当时给一个俄罗斯的一个收藏家给他画的,给他画这张作品。实际上这个舞蹈的题材在西方的文化里经常有表现的,比如普桑作品中间的舞蹈,这种大家拉着手,围着圈在跳舞的这种情况,在《酒神节》里面经常会被表现。
曼塔尼亚作品中间,比如说前面几个舞蹈的缪斯,这也是在西方文化里经常出现的,所以像他这样一个题材的出现,并不是一个非常突然的一个事情,他有他历史的根源在,但是他的表现语言没有过去的那种语言,这是他画的红色的studio,红色的画室,墙上立着他的一些作品。
这是一个荷兰艺术家叫海姆,他的一幅静物,17世纪的,大家看是吧,这个跟马蒂斯有什么关系呢?马蒂斯重绘过这件作品,他受他影响,然后重绘过这件作品,他说受他影响,然后重绘这件作品,他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是通过对古代作品的构图,他的一种研究,来发现自己新的形式语言。
毕加索也常干这个事,也经常会回到过去的作品去寻找灵感,大家看这两个人,差异蛮大的,这是他的钢琴课,也是在受到立体主义影响的这样一个创作。画面中间几个单纯的色块,然后构成,这个在圣彼得堡这件作品,一种轻松,所以那个马蒂斯的作品是给你带一种轻松,非常愉悦的感觉,他的画很放松,他不会让你觉得很沉重。用线,然后平图的色彩,而这种探索从高更那个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人物,这是他的自画像。
在1918年以后,实际上一战结束以后,在西方特别是在欧洲兴起过一个思潮就是Return to order,就是回到秩序这样一个思潮。Return to order之所以会提出这样一个思潮,就是一个大家对一战带来的这种痛苦,大家是深有体会,大家为什么大家会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主要是大家认为在之前的那一段对传统的颠覆,对传统的破坏过于严重,大家希望重新回到一种秩序感,重新回到秩序,这也是战后人们这种普遍的心声。
大家可以理解,希望回到秩序,所以这个时候艺术家里面这种对秩序,回到秩序的这种渴望,实际上是导致他们开始放弃了自己特别前卫那一段的探索,开始尝试着回到古典主义的元素,古典主义这样的一些风格。比如像他画的这些部分重新比较写实了,强调体积,跟我们前面看到的作品有很大的差别,是不是?这种回到秩序Return to order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完全的回潮,他其实还是用他们的语言,对他们的理解来表现那种传统的东西。
包括这种作品,跟我们前面看的那种那么富有表现力和冲击力的做法相比,就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他画模特。这是他的一些素描。他二十年代的一些作品,40年代他曾经为旺斯的一个小教堂画过壁画,他为了把这个壁画画得非常概括地,所以他把这个笔绑在这个棍上,这样的话他就很难抠细部。我们拿一个小笔的时候你在那儿画很容易就画得很细碎,大笔,离得很远,哆哩哆嗦你也不可能抠得很细,这样让你画那种大的关系。
这是他的一些小的一些速写,这是画的一些人体,这个给约翰杜威画的一张素描。
50年代他开始做了一些剪纸,他跟咱们陕北老太太剪不得一样,不是一个风格,他其实强调的是大的色块跟构成,让他的助手把颜色涂满,把这个画面,然后他拿剪子剪,这是他设计的书籍封面。
后来50年代他还尝试雕塑,他其实从很早就开始做雕塑,所以有的人认为对西方现代雕塑做出最大贡献的不是雕塑家,是从画家开始的。德加做雕塑,毕加索做雕塑,马蒂斯也做雕塑,这些人因为他不是雕塑家,所以他没有雕塑家的框框,他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他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形体,他主要是为了他绘画的创作来做的。但是因为这种自由的语言反而又影响了雕塑家,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你看马蒂斯做雕塑,我估计陈老师看了不喜欢,不一样,做法不一样,他就是主要研究形体,他不是按照很严谨的学院派雕塑家的那种风格去创作,这是他早期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受过罗丹的一些影响,但是他做的时候更自由,然后他开始简化一个蛇形女孩。
大家如果去纽约的MOMA,MOMA在它的这个花园里边这儿有四个,这也是马蒂斯的作品,一个女人体背部的一个变化,从比较写实的逐渐地概括、提炼到最后近乎抽象的一个表现。写实的,然后逐渐地把背部的一些细节去掉,像个大柱子,简化到这么一个非常概括的一个场面。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