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1918期】陆宗润:书画装潢的基本类型——手卷

2015-09-10 08:01:57 吕江柳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陆宗润:中国书画装潢和修复的产生

【雅昌讲堂】陆宗润:书画装潢的基本类型——手卷

【雅昌讲堂】陆宗润:手卷装潢东传日本的发展过程(上)

【雅昌讲堂】陆宗润:手卷装潢东传日本的发展过程(下)

【雅昌讲堂】陆宗润:书画装潢的基本类型——挂轴装裱

【雅昌讲堂】陆宗润:挂轴装裱东传日本的发展过程(上)

【雅昌讲堂】陆宗润:挂轴装裱东传日本的发展过程(中)

【雅昌讲堂】陆宗润:挂轴装裱东传日本的发展过程(下)

陆宗润:著名旅日文物修复专家

  今天讲的装潢的形式问题:第一手卷;第二挂轴;第三折帖,日本叫折り帖;第四个是屏风;第五个是我们叫框,他们叫额,发音不一样,叫、ャ、ッ。

  那么好我们讲这五个部分。、゙、ュ、筅ホ、掛け軸、折り帖、屏風、、ャ、ッ。

  我们知道今天来了一位日语比我特别好的一个日语的学者,刚才我一看这个学者老师的气质不是做书画的,而是一个研究其他领域的学者,是打了招呼,果然是一位大专家。

  日本的卷轴和我们中国的手卷相似的装潢形式是日本最早出现的,就是最简单的,当然看了敦煌那种形式,这是我们敦煌出土的公元五世纪的写经,写在绢上,这是写在麻纸上,可以看到两侧有两个细细的黑色木棍,它卷的是一个轴心;另外一个它抽掉的,不知什么原因会抽掉。上次讲课我们展出了斯坦因,他收集了一批写经,发现里边全是空的,没木杆,所以这个木杆早期它是没固定的,这是最早期的装潢形式。

  卷成一大卷这种形式就是刚才说的“潢纸”。那个时候我们叫“装潢”没有说“裱褙”,到唐代的时候它叫“装褙”,“装”刚才说了把它固定起来,“褙”是什么呢?背面一层加固的纸张,我们现在有助手托一层纸,托一层命纸,托了以后可以加固使它牢固。在那个时候不用托,唐代不用托,它的纸张特别厚,所以它自成体系不用加固,这个卷轴反正告诉大家反面透不过墨的,因为它是很厚的。

  那么早期这个纸,我们所看到的经卷,几幅文字都是浮出纸面的,在纸面以上的,不像我们现在写的时候好像是往下透,文字立起来,立不起来,这不是大家的书写技术差,而是材料问题,他把你的墨往下吸,就是像船一样一半沉到底下去。而古代的那个纸它几乎不吸墨,把你绝大部分的墨将浮在纸面上,闭着眼睛能摸出文字来,当然造墨的技术也是一个方面,当时他们造这种纸、由于这种墨写的字,你要它沉下去没有办法,一定是立体的。

  而我们现在写字必须要握起来,所以说吴昌硕的笔是圆的,到齐白石圆一半,到李可染圆1/4,一般人圆不起来。这并不是我们绝大部分做研究的成千上万的人都是不聪明的,而是我们的材料改变了。因为你们用的纸特别松,不造紧,紧的纸它往下难透,而松的是容易往下透,如果大家选择一些比较紧的纸,那么容易把线条做出立体感,产生力度,产生弹力、张力,都是好的材料。当下的造纸是很发达,但是现在造的纸绝大部分都是草,甚至不是沙田稻草而是龙须草,就是五十年以后这个纸自然会毁掉的纸,现在你们用的书画材料跟唐人用的是不一样的材料。

  装潢基本形式,前面刚才看到,右侧,这一个断掉了,天杆,这一个带子把它绕几个圈子就固定起来,就是装束,带子用的束,这是装带中的束,就是装束防止它散。这是一卷,最初卷的装潢形式,前面它有一段空白的,最后尾巴上面它也还是有一块空白的,卷起来以后就是这样,可以看到它没有经过裱褙,他把纸张连起来以后卷成一卷,这个把它固定起来,最初的经卷。

  我们现在的带子固定方法跟这个是不一样的,这个方法一直到北宋,延续到北宋,这个都非常少的,只有在英国、法国。这个残留的一个带子,告诉我们古人如何固定的方法。这个原作是香港中文大学藏品,它留了一段带子,通常没有常识的人把这段带子很有可能会消失掉,它是很重要的古代装潢的一个智慧,这是前面的固定的那个带子。天杆与扎带。

  右边这一幅呢?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包首,周围鼓出这一块,这部分我们叫“签条”,早期的签条直接写在上面的,直接写在上面。这是经卷的背面部分,这是正面的部分,前面一段空白的纸。这种纸两种办法:一个是留下的,写经的时候留出30公分左右;另外一种是重新给它加了一段,刚才看到背面包首是固定的,这儿看到的是正面的部分,这是底下的木杆。以木干为轴心,从左往右卷成一卷,然后把它捆扎起来进行固定,这是最初的经卷的装潢的方法,这叫装潢不叫装褙也不叫裱褙,裱褙是宋朝开始才能叫裱褙。

  这个是怎么固定的?这样固定的。

  经怎么写的?这一幅宋代《罗汉写经图》有启功先生和饶宗颐先生作了跋,宋代的,最早传说它是唐代贯休的作品,经过这两位大家的鉴定,他们鉴定为宋代的,所以我们现在一看到古人写经的最早的古人写经的一个场面。他写在什么上面,写在纸张还是写在绢上,还是写在什么上面呢?贝叶经,一片树叶,写在树叶上面了,他执笔的方法跟我们现在五指执笔的方法,我们的执笔方法是不一样,三指,三指执笔法。底下这方砚台这应该是一锭墨,这一个水注,古人书写他书桌上有简单的,这个大概要喝茶,茶杯。

  尽管画在绢上,看到他用笔,这是画壁画这一类用笔方法,古人执笔的方法。所以除了我们现在五指执笔法,古人有两指有三指的,两指执笔法,我就想两个手指很难固定起来,所以那个没用,一般都三个手指,这两幅古画上面,北齐人的执笔方面和东晋人的执笔的方法,刚才看到唐宋人的执笔方法。供大家参考,古人还有这么一个玩艺儿,会这么玩儿的。

  这是《女史箴图》,晋代的,卷轴的装裱方法,怎么连起来?用绢连起来。这是画的一个部分。是这张床,这个艺伶,就像我们看到屏风,我们说屏风有几种,单折的屏风,一张的屏风是中国的,三折的还是中国的,六折屏风从日本输入、日本人进口的,日本人发明的。其实在晋代的时候已经有了屏风的基本形制的。

  这就是一个多折屏风,现在屏风有六折,六个屏风,六扇一组的,两组合起来叫一双十二条屏风。我们现在,古代人画的屏风的画都哪儿去了?因为经过连年战争,很多绘画都被毁坏了,往往屏风被摘下来以后裱成挂轴,现在我们称为四条屏、八条屏、十二条屏、通景屏,就是当年从屏风上面取下来裱成挂轴的,还遗留着屏风的屏字的特征,当年从屏风上拆下来的,哪怕你现在裱12条,我做12条一组还加一个屏风的屏字,结果我当时画的时候没有打算做屏风,而直接做成挂轴的,这是一个例子。你们现在看到我们看到画中表现的画在晋代的《女史箴图》就已经有了。

  《女史箴图》去年夏天的时候有一个争议说被破坏了,割成了几段贴在板上,有人以为是我们同学做的,实际上不是的,是早期日本的学者,他应该在七八十年以前就已经被割断贴在这个板上了,我们欣赏、鉴赏的时候,一个手卷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但到了西方以后,他们缺乏这种修复的条件和技术,于是他们请了日本的师傅,当然也不能怪日本的同行,因为主人说一个,老外说一个,他还把它分割成了四段,首先分割成了四段。以前曾经讨论过是否要把它整合起来,但去整合的话谈何容易,谁来整合?怎么弄?你要再重新把它整合必须说出个理由来,就涉及到现在保存科学的概念,每一件作品,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修复的动作,用什么材料、怎么修复,现在都必须符合科学。

  而以前我举过审美要求,应该要这样做你就给我做,好了做了,写完了,现在必须说出理由来,使得回到中国建立了一个学科,因为将来事业的发展就需要一个学科的支撑,不能再靠我一个人单打独斗,结果你学了几门,刚才我讲我学了五个专业,花了38年时间学五个专业,结果半辈子只是学那几个专业,将来说培养几个学生,像我一样,对不起你成熟的时候退休的,所以现在必须把我的技术、我的知识留给中国。那么这个就是我做的一个《女史箴图》的修复。

  十二世纪卷轴,刚才敦煌是很短的,后边越裱越长。前面两段是唐摹本,这是南宋的米有仁的跋,说明就是说宋代的装潢,手卷装潢,后边部分是元朝、明朝人的跋。所以很明显是延长的,所以手卷是越做越长,有一个主段就是本体,然后前面加了一个引首,后边加了跋文,越跋越长,现在裱的时候一般要裱到8米以上,如果裱到8米以上通常在多少?在一寸三分直径,8米一寸三分,你纸用得厚的话用到一寸四分。

  这个手卷是越裱越长,刚才看到敦煌是很短的,现在做得很长了,我们发现明朝的时候就变成这样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长的手卷是明朝的装潢风格,也就是说手卷传到日本以前,我们中国的状况是这样的,先有敦煌这种最简单的,然后慢慢的扩大,慢慢地延长,慢慢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江左风华”就是前面说的引首,后面就是尾跋;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