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展览推荐】晚期风格——白南准的香港“处女秀”

2015-09-15 21:28:40 胡亦婷

  【编者按】9月17日至11月7日,高古轩(香港)画廊将推出白南准的香港“处女秀”——晚期风格(The Late Style)。从目前的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参展作品将会包含其以“电视”“佛像”“机器人”为主要媒介的创作。参展作品囊括了白氏逝世前十年间创作的录像雕塑、油画及素描,当中包括多件从未展出的作品,此外还带来了其在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重要作品,如《电视座椅》(TV Chair) (1968 年)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次参展的19件作品中,有14件从未公开展出过,其中包括《蜡烛电视》(Candle TV )(1991年至2003年)及其它大部分“晚期风格”的作品。

白南准抱着电视机,这是他最著名的肖像。林吟均摄于1983年,后刊登于《纽约时报》。图片来源:白南准工作室(paikstudios)官网

  【白南准:游走在科技与艺术之间 从未离开】

  我的电视既非从始至终是有趣的,

  亦非从始至终是无趣的;

  就像大自然是美丽的,

  并非因它在美丽地变化,

  仅仅因为它是变化的。

  ——白南准

  这是引自美国独立学者杰奎琳·巴斯(Jacquelynn Baas)的著作《佛祖的微笑(Smile of the Buddha)》(佩兰译,加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p.179)中,白南准(Nam June Paik,1932-2006)的一段自述。

  白南准1932年生于韩国,2006年卒于纽约。他是举世公认的录像艺术始祖,率先把电视带进艺术领域,将之变成触动多重感官的创作媒介。白氏自小研习古典钢琴,对作曲及演奏的兴趣浓厚,加上独树一帜的美学主张,令他接触到六十年代反传统文化及前卫艺术运动的先驱,包括激浪派,对其独特的艺术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电子影像及传播科技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也吸引他将新科技变成常用的创作媒介,后来更尝试卫星传送、机械人及激光等技术。

  1963年,白南准在德国伍珀塔尔(Wuppertal)帕纳索(Parnass)画廊首次展出《音乐展览会——电子电视》,将 11台经过艺术改造的黑白电视机作为媒材使用于装置艺术。这是电视屏幕第一次被引入当代艺术展览,也标志着影像装置艺术的诞生。自此,“电视”成为白南准的创作中无法绕开的话题。

白南准《Third Eye Television》

单频(彩色,有声)、复古电视、丙烯等,44.5 x 52.7 x 47.6 cm,2005年

© Nam June Paik Estate  Courtesy Gagosian Gallery.

  此后,他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录像艺术创作,并创造了“电子超级高速公路“的概念,来形容成倍增长的新通讯形式。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一位通讯媒介艺术家”。

  1996年,白南准罹患中风,在轮椅上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年。但即便如此,他仍旧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利用新兴的科技成果,先后在纽约(2000 年)、毕尔包(2001 年)及柏林(2004 年)古根汉美术馆的大型展览上,创作了大量以科技为媒介的装置艺术。2005年,他还创作了一系列彩色画作。他在画布上绘制出拟人化的电视机形象,利用传统绘画材料展示其标志性的题材及媒介。在其创作生涯的晚期,他将艺术、音乐、大自然及科技元素融入前卫拼装艺术之中。

  【晚期风格:14件作品首度亮相】

白南准《运河街359 号》

装置,木桌、丙烯、电视底盘、剪报、钢琴键、信件,尺寸可变,1991年

© Nam June Paik Estate  Courtesy Gagosian Gallery.

  自传式装置:《运河街359号》

  《运河街359 号》(359 Canal Street)在一张书桌上方的墙上悬挂电视零件,桌上放有Ray Johnson、小野洋子及激浪派创办人乔治·马西纳斯(George Maciunas)等人的信,以及有关白氏作为欧洲新晋艺术家的活动剪报。这件创作于1991年的作品被誉为其“自传式装置艺术”。1996年中风后,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减少了外出旅行,大部分时间都留在纽约工作室。但他并没有放弃创作,而是继续从电视寻找灵感。

  《电视蜡烛》与《蜡烛电视》

  2014年9月,学古斋(上海)举办的“在上海遇见白南准”曾展出过一件《电视蜡烛》(TV candle)。这件《电视蜡烛》创作于1960年代,系其早期尝试将电视融入当代创作中的探索阶段。一台古旧风格的阴极射线管电视机被去除了“内脏”,点燃的蜡烛代替电视机的内部工艺。在柔和的烛光下,电视外框的阴影投射在空白处,电视机目不转睛地照耀着它所处的空间。

1960年代的早期TV作品《电视蜡烛TV candle》,2014年12月于学古斋(上海)展出

  此次展览亦将展出一件“电视”与“蜡烛”的作品——《蜡烛电视》(Candle TV )。官方资料是这样介绍这件作品的,

  他在电视外壳内摆放一支蜡烛,取代电子发出的光。

  与上海展出的那件60年代的作品所不同的是,这次展出的《蜡烛电视》自1991 年开始,于2003年完成,花了12年的时间。两件作品都以蜡烛、电视作为主题。一件系早期,一件属晚期,在创作时间上,相差约30年。这期间,白氏已经从将电视融入创作的尝试阶段走向娴熟地运用电视来进行创作的成熟阶段。1974年,他还创造了“电子超级高速公路“的概念,以形容成倍增长的新通讯形式。在这30年间,科技的迅猛发展,VCR、手机、电脑等一系列科技上的进步,都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媒介。因此,这件花费12年完成的《蜡烛电视》值得关注。

  “机器人”家族注重人的特质

白南准《Bakelite Robot》

单频(彩色,无声)、液晶显示器,复古胶木收音机,121.9 x 127 x 19.7 cm,2002年

© Nam June Paik Estate  Courtesy  Gagosian  Gallery.

  《Robot K-456》(1964)是白南准设计制作的第一个自动化机器人。此后的“机器人”创作逐渐注重人的特质。他从1986年开始创作的“机器人”系列,主要呈现的是家庭和科技进步之间的一种良性关系。这个系列复制了传统韩国家庭成员的形象,祖父母、父母亲、孩子、叔叔、阿姨。90年代后的“机器人”系列主要基于一些历史人物如成吉思汗,和他的朋友们如约翰·凯奇,以及他收藏的一些机器人玩偶的形象。2014年12月,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白南准:成为机器人”(Nam June Paik: Becoming Robot)的展览。这次展览的第三部分聚焦于他的“机器人”创作。

  本次展出的《Bakelite Robot》创作于2002年,系此次主要推介作品之一。

  “佛像”对视“佛像”

白南准《Standing Buddha with Outstretched Hand》2005年

单频(彩色、无声)、电视,闭路(彩色),木质佛像,尺寸可变

© Nam June Paik Estate  Courtesy Gagosian Gallery.

  佛像亦是白南准的标志之一。在他的代表作《TV佛陀》中,他将自己收藏的一件古董佛像置于显示器和摄像机之前,摄像机置于显示器的后面记录着佛像的“一举一动”,同时传送到前面的显示器上,让人觉得佛陀仿佛面对“另一个自己”打坐冥想。此次展出的“佛像”创作于2005年,展示的是一尊面向显示屏的佛像,显示屏正在播放佛像的影像。木质的佛像与显示屏中的佛像“对视”着。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