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快讯】郭丹波、张洲联合计划 “浅灰故事”里的情绪诉求

2015-09-19 20:40:01 欧宝静

“浅灰故事——郭丹波、张洲联合计划”展览开幕现场

逵园艺术馆负责人黄轶群、此次展览策展人樊林及学术主持程乐华

  (雅昌艺术网讯)9月19日下午,在拥有九十多年历史的“东山洋房五大名园”之一的逵园,一位“熟悉”的策展人与两位在广州艺术圈中“陌生”的青年艺术家,在这里展开一场关于情绪与心理诉求的对话。张洲和郭丹波,互不相识、素未谋面,分别以公共艺术、传播学为专业背景,选择的创作媒材、手段也相去甚远,但她们作品和而不同的阴郁气质被策展人樊林“抓住”,便有了今天开幕的“浅灰故事——郭丹波、张洲联合计划”展览。

“浅灰故事——郭丹波、张洲联合计划”展览现场

策展人樊林在展览现场

  在策展人樊林看来,画面上人与物之间跨种类的联接,使得作品具有明显的张力,外化的情绪显然在对艺术家自己有所帮助的同时,增加了观众自我卷入的可能性。而在策展众多常态语言下的艺术展览后,偶遇这种“非常态”语言,令樊林觉得兴奋。她说,“她们各自在所专注的范围内描述人世内容,将我们熟悉的人与物进行形态上的联接。创作本身都属于借此将主体情绪外泄,她们的情绪类别属于比较阴郁的气质,通过作品传递,自我进行对外的延伸。特别之处在于她们以毛毡和绘笔所捕获的‘图像’,构建了一个熟悉与不熟悉同在的统一体。”

郭丹波 《她》 羊毛毡、木材 35x70x15cm 2015

郭丹波 《一个女人的形象》 羊毛毡 34x23x58cm 2014

郭丹波 《关乎城的妄想》 羊毛毡、木材 92x77x58cm 2014

  “她们反映的问题都与情绪有关,所以都用了身体的隐喻,女性的感性在作品中表现很强烈,比如在郭丹波的作品《关乎城的妄想》中,与山丘相比,人的比例被放大了。夸大主体意识,这是一个内在外化的过程,加上心脏位置留出来的‘血液’或‘岩浆’,形成一个很夸张的创作空间,这个空间出来之后,情绪也就出来了。” 此次展览学术主持、中山大学心理系教师程乐华说,“再看张洲早期的作品,动物、树、人等都交织在一起,呈现一种理智混乱的状态,完全是情绪状态下才能出现的连接和表达。到了后期,虽然还有情绪,但那种广泛的连接已经单纯了很多。”

展览现场,张洲作品

张洲 《Being06》 纸本钢笔 26.5x38cm 2013

张洲 《Being03》 纸本钢笔 38x26.5cm 2013

张洲 《Being01》 纸本钢笔 26.5x38cm 2013

  2012年,由于一些单靠个人力量无法掌控的事,张洲的生活无奈地渐渐从正常轨道滑向边缘。她把这一段经历称为自己人生中的“灰色时期”。于是,张洲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终日在家涂涂写写,透过画作,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并为生活中不可控的外力感到愤怒,同时也为自己的敏感脆弱感到无力。那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及作品,多半是出于情绪的表达。她说,“今天,这些过去了的、这些曾经困扰我的心绪,在此暴露在世人面前。我尝试去做的,不是通过暴露自己的内心而去达到某种哗众取宠的目的,我想要做的,只是想要形成一种对话。”

青年艺术家张洲

参展艺术家郭丹波

  郭丹波的毛线作品灵感来源于文字、诗歌等文学意象,在虚无飘渺的梦境、思绪和想象中周游。她希望从生活碎片化的细枝末节中,或某一段让潸然的故事里,创造富有生命力的个体,制造具有故事性的场域。

  郭丹波从作品《毛毡记》系列开始探讨女性以及生长的命题,用羊毛模拟女性皮肤细腻的质感和柔软的触感。女性的命题和形象亦有自身经验的映射。她说,“女人与自然生物的结合从某一角度看,是女性和土地以及生长之间的微妙联系,也是两种不同属性的事物的相互有机结合。《像微的森木》系列脱胎于《毛毡记》,构想源自波德莱尔的诗歌。如果《毛毡记》探讨的是女性与生长,那么《象征的森木》更多的遇是对人性和生命的某一阶段的隐喻和探索,这二者之间是一种延续的关系,同时亦是递进和抽离。”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15年10月20日。

(责任编辑:欧宝静)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