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1964期】徐冰:我所接受的最早的艺术概念

2015-09-27 07:44:06 赵玉玲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徐冰:早期的艺术实验阶段——《在美国养蚕》系列

        【雅昌讲堂】徐冰:有问题就有艺术——《何处惹尘埃》和《烟草计划》

        【雅昌讲堂】徐冰:文字系统的思考(一)——《天书》与《地书》

        【雅昌讲堂】徐冰:文字系统的思考(二)——《英文方块字》与《汉字的性格》

        【雅昌讲堂】徐冰:光的绘画——《背后的故事》系列

        【雅昌讲堂】徐冰:符号与材料的碰撞——《桃花源》和《凤凰》


        导语:

        “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艺术,有问题就有艺术。你的处境和你的问题其实就是你艺术创作的源泉。——徐冰”

        如何理解艺术?如何批判艺术?如何将艺术融入到真正的有能量的生活之中?在艺术与世界、艺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下,怎么做艺术?怎么想艺术?怎么看艺术?艺术究竟是否遥不可及?艺术有“方法”去探明吗?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艺术与管理研究中心、雅昌艺术网、ARTPLUS特邀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艺术家徐冰老师,为您讲述他的艺术方法。

  徐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教授

  现在我开始跟大家算是一个交谈,一个分享。我觉得艺术家其实最后最终还是通过作品在说话。我是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谈一些我对艺术品的看法,艺术到底是什么东西,或者说艺术的创造力是从哪儿来的。艺术这个事和我们个人的智力水平是怎么回事,和社会的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等等,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东西。

  这张图。这张已经很好了,吴校长刚才说的就是这一组东西,我其实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了很多年,毕业以后教素描又教了十多年,出国之前。我在当时学生中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因为我从农村来的美院,农村干活的时候说实在真的很辛苦。我到美院以后就成了最用功的学生了。因为我觉得坐在画室里头画欧洲古典的石膏,在徐悲鸿先生的学生的指导下所以我一坐可以坐好长时间,新陈代谢都可以停止的说实在的。

  

  所以,比如说我在外头画写生,画写生其实一般的画写生都是比较快的,但是我在外头一坐有点儿像画长期作业似的,在那儿一坐坐一天画这么一张或者坐半天画那么一张。这些东西我画了很多,比如说这个是在敦煌,敦煌莫高窟,我很喜欢那种肌理和质感。前几年我在牛津的Art museum做过一个展览,这个展览是关于我的风景画的,但是中间有一部分是什么呢?中间有一部分是……这些都是我的画,这些都是他们欧洲博物馆梵高这些人的画,或者是毕沙罗的这些素描。我把我的这些素描挂在这些美术馆和这些真正的大师他们的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我自己感觉还是画得挺好的。然后他们的绘画部的主任就说徐冰的素描真的画得很好,我说说实在的在中国的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差不多都能画这么好,事实上其实是这样,就是说因为欧洲的素描和美术造型的这套方法拿到中国来以后,最后被中国艺术家给发展成为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

  有几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冷战,其实因为咱们其实是因为国家的这种等于是内忧外患,其实是这种写实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还顾不上艺术本身的一些东西,所以就是我们引进了写实的这样的一个技巧和这样的一种技术。但是这个东西说实在的现在大家在反省这个东西,可是我现在仍然觉得这一套的训练方法实际上至少对我个人,我想对中国的艺术其实是有极大的帮助的,这个东西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我是觉得比如说在中国的差不多每一个艺术家不管是今天我们是搞什么样的艺术的,比如说行为的也好,观念的也好或者是中国的艺术的千奇百怪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几乎这些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在这样一个艺术基础训练的背景下长大的。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同样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但是我们却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艺术的脉络,这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些东西和我们个人的艺术创作到底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更延伸的就是说作为一个领域的基础或者说这个技术的基础它是一个很有限的一个基础的概念范畴,到底和我们日后的创作,和我们的这种智慧的发挥到底有什么关系。

  我是觉得就是说这里头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后来其实是西方一直发展了当代艺术、现代艺术,但是由于冷战的格局,最后我们却一直在发展这一套东西,而最后冷战结束以后我们发现西方不这么画,但是我们却把这个领域画到差不多在视觉上算是非常非常好的一个或者说至少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国家,所以在时代广场,上那儿画像的艺术家上,一个是来自于俄罗斯的,一个是来自大陆的,因为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很注重写实的能力,在时代广场画像,其他地方来的艺术家根本没有市场这样的。

  但是我们以前觉得这些基础或者是说画素描是为了让我们把一个形画得非常准确,实际上我后来的体会实际上这一套训练是让我们从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的人,让我们懂得工作方法,在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的一个前提下,我们怎么样建构一个东西。让我们其实学会一种观察的方法,而在这个复杂的或者是纷繁的关系之中怎么样找到问题的关键,具有明察秋毫的能力,这是我体会到的,就是这一套的训练对我的帮助。

  

  当然其实这里还有一个更深的问题就是什么呢?为什么在中国这个东西发展的那么壮大,是因为这一套训练被中国艺术家转换成了适合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的训练法的共同的地方。比如说你看中国的训练方法,传统的训练方法,他基本上是对一个人的生理的改造,或者说对一个人思维的方式带有这种身体性的改造,比如说我们从小就念《三字经》,其实孩子并不懂《三字经》讲的内容,可是你不断地念,你将来一出口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差不多这么一个关系,比如说我们为什么要说写书法要有童子功,所谓童子功其实就是你从小学会那个转笔这一套的方法,最后你的肌肉其实就是被这样形成的。所以你一出笔就是有文化的,我觉得这个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中非常核心的一个内容,当然我们这个东西是怎么看待它,但是我想是我们教育中的一个现象和一个事实。

  我是想先给大家一个铺垫就是说我是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学院的或者说是保守的这样一个关系中被训练和接受的最早的艺术的概念,但是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怎么样把我们的现实条件和我们已经带有的东西怎么样转换,在任何一个另外我想都是我这样的。

(责任编辑:陈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